1
说到端午节,想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粽子。但是大家吃着粽子的同时,我希望大家别忘了我们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
今天早上,吃完粽子,我一个人来到窗台前坐下。忽然间我想到了点什么,然后猛地一下把书架上的《史记》拿下来,翻到一页。只见上面写着:屈原贾生列传。
端午了,可别忘了屈原。
2
说实话,这也是我第一次打开屈原的列传。他的传记不长,也就一页多。但是一口气看下来,我不得不佩服太史公的笔力和屈原的人格。
屈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所以屈原又叫屈平。史记上评价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也就是说屈原学识广,见识高,口才好。而且他对内与楚怀王谋划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对诸侯,无不得心应手。如此一来,屈原自然是深得楚怀王赏识。
可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屈原才识不凡,品性高洁,自然招人嫉妒。于是有一位上官氏的大夫就向楚怀王进谗,说:“大王叫屈原制订法令,这事儿大家都知道。可是每一项法令发出,屈原就夸耀自己的功绩说:“非我莫能为也”。意思是除了我没人能做这件事。
楚怀王也是个头脑简单的家伙,听着上官大夫这么一说。自己再一琢磨:平时屈原这小子就仗着自己才华高,总是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这话应该是他说的不假。
于是楚怀王听信了这位上官大夫的一面之词,觉得屈原这小子挺嚣张,一生气,就疏远了屈原。
《史记》载: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3
屈原觉得楚王偏听偏信,不辨是非,于是郁闷之下作了留名后世的《离骚》。后世讲“风骚”,也就是国风和离骚,也泛指文学。可见,离骚和诗经一样,在中国文学史上各占了半壁江山,拥有极其崇高的地位。
太史公司马迁也给离骚作出了极高的评价:
他首先指出:《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然后说明《离骚》兼有二者的特点。
接着,太史公写道:[离骚]往上追溯到帝喾,往下称道齐桓公,在中间称述成汤、周武王,用来讽刺当时的政治风气。
司马迁认为,在离骚中“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全都展现了出来。
关于离骚的描写手法,太史公形容道: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屈原的文笔简约,词意精微,志趣高洁,行为廉正。从他的文字描写来看,不过是记叙一些小事,但含义却极大;他所列举的虽然是最近的事,但表达的意义却非常深远。由于他的志趣高洁,所以离骚中所描写的事物都散透出芬芳;由于他的行为廉正,所以就算死也不会容忍奸邪当道。
最后,司马迁用一段话总结了屈原独立高洁的人格: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独自远离污泥浊水之中,就如金蝉脱壳一样摆脱浊秽,浮游在尘世之外,不受浊世的污垢,同时保持皎洁的品质,出污泥而不染。
由此可以推断,屈原的志向,即使和日月争辉,也是可以的。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这是太史公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
在他心中,屈原之高洁,与日月同辉。
4
事实证明,楚怀王的脑子确实不太好使。
在疏远屈原后,楚怀王受了著名说客张仪的忽悠,断绝了与齐国的同盟关系。
原来张仪代表秦国给楚怀王开出了个条件:只要楚国与齐国断交,秦国愿许给楚国六百里地。
可当楚怀王真的跟齐国断绝了关系,兴冲冲地来找秦国要地的时候,张仪却跟他说:六百里地?啊你听错了,我说的是六里地啊!
楚怀王:.....
碰上了万年老忽悠张仪,楚怀王只能自认倒霉。
后来楚怀王还是不长记性,秦王忽悠他去秦国,屈原劝他别去,但是楚怀王的小儿子子兰却劝他去。
结果这会楚怀王的脑子还是不好使,执意要去秦国。结果当然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了。
所以太史公评价楚怀王:
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但即使楚怀王如此忠奸不分,在他死后屈原仍然对他念念不忘。
屈原可谓是真正的大忠臣了。
5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可是,这次屈原迎来的回响却再一次给他沉重的打击。
原来之前力劝楚怀王去秦国的小儿子子兰不知是心虚还是怎的,又向新任楚王,也就是他的亲哥哥进谗言,于是屈原又开始了长达16年的流放生涯。
可是,这一次,他再也没能回来。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引用了易经一句话:“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以汲。王明,并受其福。”
这句话的解释是:水井已经清理干净了,可是没有人来饮水。这使我感到忧伤,因为井水是供人饮用的。君王若是贤明,人们就会一并受福。
这段话看起来莫名其妙,所以让我来解释一下。这是易经中井卦的第三爻,占得此爻的人往往都是怀才不遇的求职者。司马迁在这里引用这一爻来形容屈原的困境可以说是颇为恰当。
水井代表希望在仕途上有所进展的人,而水井清了而无人饮用则代表有才能却没有人赏识。而这个时候需要圣明的君主慧眼识珠,人才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百姓造福。这就是“王明,并受其福”的含义。
可是这时司马迁却笔锋一转,发出一句感叹:“王之不明,岂足福哉!”
没有一个贤明的君王,百姓又哪来的福祉呢?
这,才是屈原最大的困局。
6
作为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屈原亲眼看到了楚国的覆灭。
他此时的心情自然是低到了极点。
他来到汨罗江边,只见江边有一渔翁。于是他们之间有了一段对话。
渔父问屈原:“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你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里呢?
屈原答道:“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渔父说:“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说:“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
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屈原说罢,抱石投江而死。
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这便是屈原的品质。
7
屈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名句。
比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又比如“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还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瑰宝。他是文坛的领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一系列优秀的文学作品。他是忠贞的爱国者,为楚国的兴亡劳心劳力,对楚怀王的抛弃无怨无悔。他品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这样的人,纵使时隔千年,仍然值得我们纪念。
端午了,莫忘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