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遇见一个人》是一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聊母婴关系的书。
作者李雪,被誉为“中国最具灵性的心理学专家”,早年的个人经历对她的影响巨大,与母亲关系不好、童年被疏离、自闭、自残,甚至想自杀……她以疗愈的方式,用超强的洞察力、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高敏感的自我觉知来剖析自己,揭示爱与自由的真相,直戳人心。
母婴关系就像人生的底色,孩子越小,与抚育者的关系对其一生的影响越重大。自己童年灰暗的父母,会把心理创伤传递给孩子,让孩子的一辈子的生命底色充满孤独灰暗。这本书通过一个个的案例帮助我们每个人看清自己的童年故事,透过对母婴关系的理解,来觉察自己的现状,为孩子的一生奠定温暖扎实的人格基础。
作者的很多观点颠覆了我们在育儿方面的传统认知与作法,比如作者认为:
不要刻意给婴儿断夜奶,孩子夜哭要及时回应;
不要刻意训练婴儿的睡眠时间,让孩子自主睡眠;
不限制孩子吃糖、看电视、吃零食等
……
总的来说,作者认为:爱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爱孩子,也是爱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
今天,我阅读了第一篇章:觉察:遇见内在的婴儿,有几点值得关注:
亲密,是母婴关系最自然的状态
在“以婴儿为中心”的母婴关系里,母亲以婴儿的感受为中心,与婴儿共振,给予积极的关注于回应,维持了婴儿的“全能自恋”。婴儿的心智自然向前发展,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关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客体分化”。完成这种分化后,婴儿对世界产生了最基本的信任,将来不会在遇到挫折时想要毁灭一切。
没有回应,孩子的世界漆黑一片
初为人母的我在学习育儿知识时,接触了哭声免疫法、哭泣控制法,实践了几次后,我果断跳出这个坑。因为听到孩子的哭声时,我做不到漠视他。看完这一章书,我很庆幸自己当初没有傻愣愣地照搬教科书的做法。
作者认为哭声免疫法危害巨大,因为这种做法破坏婴儿的“全能自恋”,婴儿对母亲及时回应自己感到绝望,他未来的人生容易走向两个方向:一是非常乖,不敢对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难以向别人表达需要,比如老好人、重度宅男宅女;另一种是无法忍受欲求暂时得不到满足,经常歇斯底里、没有界限地索取。在得不到回应的煎熬中,婴儿会累积巨大的恐惧和愤怒。
孩子夜哭,因为需要你
婴儿夜哭、焦躁、惊恐,很可能是感受不到妈妈的存在,如果这时候还要训练婴儿“独立坚强”、“完整睡眠”,无异于将他推进无底的地狱。面对婴儿哭泣,父母应身心临在,平和地陪伴哭泣的婴儿,通过抚摸、拥抱、眼神凝视、柔声说“我在这儿”等方式,让婴儿感受到父母的存在和关爱,感受到父母允许他哭泣,允许他表达自己的感受。真正的陪伴是身心临在,父母自己内心安静,孩子自然会在安全的能量场中睡着。
对于这一点,我是深有感触的。当我家小狗子两三个月大时,有段时间一到半夜就哭闹不睡觉。半夜正是我处于极度困乏的时候,我想着让他快点入睡。可是小狗子似乎感受到了我的急躁,愣是不睡,依旧哭闹不止。我意识到不能由着自己的情绪来,试着让自己全身放松,抱着他,轻拍他的背部,跟着他的呼吸,节律一致,很快他就入睡了。
延迟满足,始于婴儿期的及时满足
心理学研究表明,具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在社会上更容易获得成功。延迟满足能力的形成,来自于父母从小经常及时回应和满足孩子,越是被及时回应和满足的孩子,长大后越具有延迟满足能力。 被及时满足的孩子更懂得珍惜和享受当下,这个及时满足,是给予自由空间的及时满足,不是替代和控制。以谦卑之心,蹲下来和孩子一起玩耍,尽情享受当下的生命。
孩子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他们借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却非因我们而来。少一分评价和要求,多一分看见和疗愈,用心陪伴,在婴儿期为孩子奠定终身的安全感和幸福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