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大郢桑姓“年三十晚上过年”习俗的历史渊源

小时候,每到年三十中午,听着外面爆竹声声,我就会问父亲“我们家怎么还不放鞭炮呀,人家都放炮过年了”。父亲意味深长地说“你不知道,我们姓桑的都是晚上过年,跟他们别的姓不一样”,我接着问“为什么”。父亲说“以前,我们桑姓是大户人家,都比较忙,年三十不是在外面收租子就是在外面做生意,中午赶不回来,要等晚上很晚才能回到家,所以桑家过年都是等到晚上,因为只有晚上才能团聚。”

年三十这一天,村子里外姓人家,吃过早饭就开始忙活贴春联,而且必须在午饭前贴好春联,中午就开始放鞭炮正式过年。而我们桑姓人家中午还是吃的家常便饭,而且也不贴春联,不放鞭炮,等到午饭以后才开始忙活打面酱贴春联,晚上才算是正式过年。

那个时候,我对父亲的话和这些过年的细节并不太懂,直到近年来开始研究桑姓家族的历史才发现,看似平常的一个风俗,实际上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桑姓这一独特的习俗背后,藏着桑家百年基业的辉煌过往,更藏着族人对“团圆”二字最朴素的诠释。


收租百里策马扬鞭暮色归

桑家在明清时期拥有规模庞大的田产,范围从桑大郢一直延伸至盱眙,绵延百里,一天一夜走不出桑家地界,即便骑马巡田来回也需一日一夜方能走完。如此广阔的土地规模,使得日常管理不得不采取“分封治理”模式——族长统一委派各支系“房长”负责不同区域,各房桑家人再把自己的子女分封到所辖各地耕种或管理,构建起“族长+支系房长”的管理体系。


每至年关,大家格外繁忙,家族各支系的房长、管家、估租先生以及家族核心成员都需外出核对收支、收缴租赋,整天奔波在无边的田垄之间。散布在各地的佃户也需在此时集中完成缴纳租粮的任务。收租不仅是核对账目,更要协调佃户缴粮、处理借粮事宜,那个场景被形容是“账本堆如山,租粮似潮涌”,遇到灾年荒年,桑家还会开仓借粮,帮助佃农过好年。辞旧迎新之际,桑家的重要成员大多被派往各处去收租或清理账务、查验粮仓、结算银钱。各区域的房长还需携带账册、粮册返回桑大郢族里进行年度结算。那些被派往远乡收租清账的桑家人,纵是骑马赶路,常因路途遥远、账目繁杂,直至年三十傍晚方能策马返家。


经商四方,舟车兼程除夕回

明清时期,徽商与淮商经济往来频繁,桑家作为地方望族,不仅深耕土地经营,还广泛涉足商贸领域,不少族人常年在外经商做买卖。《盱眙县志》商业篇记载,桑家曾在淮河沿岸设立多个商号,族中子弟常远赴盱眙、扬州、南京等地开展商业活动,更有族中儿郎沿淮河往泗州、宿州跑码头,走南闯北经营货殖,或远赴异乡洽谈生意。


那个时候,桑家渡口商船云集,人声鼎沸,南来的北往的,络绎不绝。渡口周边酒馆、客栈、杂货铺林立,往来客商在此歇脚、交易,店铺内买卖声喧闹,生意兴隆。作为东西陆路交通的要道和南北水路交通的要冲,桑大郢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这也使得桑家渡口成为周边物资集散地、人员来往的枢纽,商船辐辏、车马骈阗,尽显繁盛景象。这些都为桑氏族人经商提供了天然的便利,桑家人的商业基因,在这种氛围中被磨炼、被激发。


那些漂泊在外的桑家人,唯有年末方能放下营生,日夜兼程,携带经营成果返回故里。岁末归乡路途遥远,纵是风雪阻路、舟车劳顿,也要赶在除夕夜饭前跨进家门。待他们披星戴月归来时,往往已是华灯初上时分。


 守岁夜宴,欢声笑语满庭辉

    为了让在外奔波的家人都能赶上团圆饭,桑家人将过年的核心仪式改在了晚上,代代相传,渐渐约定成俗。于是,桑家人便有了默契:待收租的马队归巢,经商的船只靠岸,待最后一缕炊烟散入暮色,再点起灯烛,摆开八仙桌,奉上热气腾腾的年夜饭。

大年三十中午时分,全家人往往是翘首以盼,等待远行者的归来。直到夜幕降临主人风尘仆仆踏进家门时,桑家老幼才能围坐暖炉,燃放鞭炮,共品年夜饭,在灯火通明中辞旧迎新。所以,我们桑家的年味儿,总在夜晚最浓。当万家灯火亮起,我们围坐一堂,举杯相庆,这背后不仅是团圆,更是一份对家族历史与亲情的深深敬意。这顿迟到的团圆饭,既承载着桑家人对家庭的坚守,也见证着家族当年的兴盛,亦饱含着族人对团圆守岁的永恒追求,成为桑家独有的年味记忆。


桑春庆(2025年10月30日稿)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