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露还是霜“皆由地发,而非天降”那为什么还称霜降呢?

其实霜降或许是一个形容词,一个比喻用义,在人们心中普遍认为霜是寒冷的表现,所以古人给予节气这个名字,或不是因为在这天开始出现了霜,而是因为今天开始更“寒”了。根据规律呢,地面水汽由于温度变化,在遇到寒冷空气(风),便凝结为“霜”。


霜降是秋天最后一个节气,在一些地方也是产物成熟的标志。(霜降时节,万物毕成)还记得小时候在摘一些作物时,奶奶通常会说:“现在还没好,等霜“杀”过去就熟了。”(如柿子等)在一些地方,恰逢柿子成熟际,所以霜降的吃食必然少不了柿子。在当地人看来,此举不仅可以御寒保暖,还可以补筋强骨。在药典中也有一些介绍,所以说药食同源,古人诚不欺我!不过在要点中也标明了一些“忌”,因此,在食用中还需注意的。


“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这天是一年温差最大的时候。作为秋天到冬天的过渡期,气温自然不会高,或许这是秋天的最后一次燥动,(对于陕西而言,今年没有秋天)古有“霜降三防”的说法:

一防秋燥

天气转凉(冷),但很多人内心可能还停留在炎炎的夏日,所以在自身和外界的双重作用下,就易出现口干,唇干,皮肤干燥等,或许在晚夜不知名的时间,蹬掉被子的还会感染风寒。


二防秋郁


秋风萧瑟,落叶落果。这种情景恐怕是最易使人忧思的,(古来秋思第一,马致远的那首《秋思》,描写的正是深秋时节)所以一定不要忘记,牢牢把握自己的好心情!


三防秋寒


昼夜温差的增大,一定要注意增加衣物。脚部的保暖更不能忽视,“漏脚脖”的那群年轻人可要注意了!


最后,远赴异地的各位,今天是不是忘了什么事情?这霜降三防,受影响最大的可是老年人,交通大大便利,但游子与家也更加遥远了。老寒腿和一些慢性病也在此多多出现,现在还不赶快给家里打个电话?提醒提醒增减衣物,御御寒!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