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哈佛大学经济系都会接到600多份博士研究生的申请,而被接收者不到30名。在小于5%的录取率下,中国学生就更少了。有时一年里只有一两个中国学生入学,甚至没有哈佛的。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课程极其强调研究,学生在上完两年必修课后,还需要三至四年的时间完成博士论文。事实上,大多数经济研究生课程都是为学生做研究而设计的,要想在研究中获得成功,就需要一系列与在普通课堂上做一个“好学生” 截然不同的技能,不能只会被动地学习和通过标准化考试。在研究中,学生必须由被动学习别人的研究成果转为主动发间,提出问题并想方设法自己解答, 而教授们仅仅充当辅助者的角色。
有个北大毕业的正在准备经济学毕业论文的中国学生说:“我苦思冥想好几个月,总算有一个想法时, 一见教授,三问两问就被枪毙了,还得重新来. 在哈佛做毕业论文可不是闹着玩的,教授一点都不含糊。博士研究生应该对知识提供原创性的贡献。原创性的,哪有那么容易!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需要四 年才能完成博士论文(外加两年必修课,共六年)。”在紧张的学习安排和教 授对原创性的苛刻要求下,学生们往往会寻求捷径来完成毕业论文,尽可能迅速地找到一份好工作。他们经常问的问题是:“最热门的研究领域是什么?什 么样的课题能帮我们获得顶级大学的工作?”
曼昆告诉学生,对从事研究的人来说,这些都是不该问的问题。“你们应 该扪心自问,你们真正喜欢研究什么?你们从这个世界观察到了什么?有什么 疑惑?什么样的课题会令你们兴奋? ”他将研究工作与其他职业区别开来,“做研究不像挖沟。一个人即使丝毫不喜欢他的工作,也可以挖出一条很棒的沟。而相比之下,研究工作需要对所硏究的课题有热情,热情与创造力是相互依存的。没人能够为今后求职的需要而编造出这种热情。热情必须是发自内心的”。
当问到成功的秘诀时,曼昆说:“当我还是个十几岁的孩子时,我读了一本书,它展现给我通向幸福生活的秘诀:找到你所喜欢做的事,然后找到愿意雇你来做这件事的人。”每当他面临选择时,他就运用这个秘诀。因此,他拒 绝了大多数来自编辑和会议组织者的邀请,除非他们的选题与他的兴趣和研究 课题相符。“否则,我将难以愉快地写作,更不可能写出好文章。我搞研究的方法就是首先确定我想要思考什么,然后再看是否有人愿意为我出版研究成果……对我来说,开始一项研究时最重要的问题是这个课题是否能让我感到兴奋。”
“大多数从事学术工作的人都是出于对其研究题目的着迷。正是这个原因,教授这一职业的工作满意度在所有职业里名列前茅。教授们寻找到了他们 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找到了为此付给他们薪酬的人——这就是大学。”
另外,曼昆鼓励学生培养广泛的兴趣,因为“有思想(coming up with ideas)是研究过程中最难、最不可控的部分,而如果你的兴趣广泛,就会多少 容易一些。广泛的兴趣能带给你更多成功的机会”。他将研究者和矿工做比 较,“如果一名矿工能着眼于更广阔的开采场地,而不是在同一地点重复劳 动,他就更可能发掘出金子。而且,对一个题目的思考还可能引起对其他题目 的想法”。这恰为曼昆跨越经济学众多领域的研究成果做出了注释。他强调:“这些研究并非什么重大计划的一部分。任何时候,我都只去研究当时使我最感兴趣的东西。”
曼昆也很清楚研究领域宽泛的代价。“研究范围宽,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 深度。我有时也担心涉及领域过多会使每项研究都流于肤浅。”他是如何补偿 这种代价的呢? “谨慎地选择合蓍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尽管不 能完全解决。”他承认,“虽然把毕生的精力都投入一项特定的研究中可能会 有更大的成绩,但我不会那样做,因为那并不是我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