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网络舆情犹如无形的浪潮,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近期,中央网信办开展“清朗·优化营商网络环境—整治涉企网络‘黑嘴’”专项行动,旨在打击网络“黑嘴”伤企乱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然而,在舆情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谨防舆情研判“形式化”,确保真正发挥舆情研判的作用,守护企业的正当权益。
舆情研判“形式化”表现为只注重表面的数据收集和报告撰写,而忽视了对舆情本质的深入分析和洞察。一些企业在面对网络舆情时,仅仅依赖于自动化的舆情监测工具,获取大量的舆情数据,但缺乏对这些数据的有效解读和分析。他们可能只是简单地统计舆情的热度、正负倾向等指标,而没有深入探究舆情背后的原因、利益关系和潜在影响。这种“形式化”的舆情研判无法为企业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反而可能导致企业在应对舆情时陷入被动。
网络“黑嘴”的存在使得企业舆情变得更加复杂和难以应对。他们以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恶意诋毁企业商誉、敲诈勒索等方式,将企业置于舆论的漩涡中 。例如,一些无良自媒体通过伪造聊天记录、剪辑图片、曲解背景等手段炮制“企业黑料”,借流量炒作制造舆情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企业的舆情研判“形式化”,就无法及时识别出这些虚假信息的本质,不能准确判断舆情的发展趋势,从而错过最佳的应对时机。
为了避免舆情研判“形式化”,企业需要建立科学、系统的舆情研判机制。首先,要加强对舆情监测工具的合理运用,不能仅仅依赖于自动化的数据收集,还需要结合人工分析,深入挖掘舆情背后的故事。其次,要培养专业的舆情研判人才,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据分析能力,还要了解企业的业务和行业动态,能够从多个角度对舆情进行分析和评估。此外,企业还应加强与外部专业机构的合作,借助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提升舆情研判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政府、平台、媒体和网民也应协同发力。政府部门应加强对网络“黑嘴”的打击力度,提高其违法成本,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平台要筑牢信息“防火墙”,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涉企内容进行精准审核和拦截 1。媒体需当好信息“守门员”,认真核实信息来源,及时报道企业回应和案件进展,澄清谬误,以正视听。网民要提高信息甄别能力,不轻易相信和传播无根据的信息,成为理性的舆情参与者。
谨防舆情研判“形式化”是企业应对网络舆情的关键。只有通过科学、深入的舆情研判,企业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准确把握舆情动态,及时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守护自身的正当权益,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各方应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共同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为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