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主要讲的是纵横家苏秦到秦国劝说秦惠公以连横来对付各诸侯以图统一大业,可是秦惠公以时机不成熟为由拒绝了他的主张。之后苏秦又上书了十回还没有结果。最终钱财散尽,只好回家。
进入家门,“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家人都认为他一无是处,对他置之不理。
他从此发愤读书,研习姜太公的兵书,每当读书欲睡时,就引锥刺骨。一年后终于学成。
然后去赵国贩卖自己的合纵之术。赵王大悦封为相。各诸侯听命于他合力抵御秦国。“天下之大,万民之重,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以苏秦之策。”一介书生,权高位重,横历天下,风光无限。
这次重归故里,父母远道相迎,妻侧目而视,嫂匍伏谢罪。苏秦问家人为何“前倨后卑”?嫂答,因为你如今“位尊多金”。
于是苏秦感叹,人生在世,权势地位荣华富贵不可以忽略呀。
本文选取苏秦赴秦受挫、发愤读书、游说赵王、位极人臣以及家人前倨后卑几个典型情节,构成大悲大喜、冷热悬殊的曲折故事,描绘这位著名纵横家的独特经历与个性。
在谋篇构思上,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来描写人物。
其一,说秦说赵的鲜明对比:游说秦王,驰辩骋说,引古论今,高谈阔论,颇显辩士的口若悬河之才,结果却是“书十上,而说不行”。游说赵王,则隐其辞锋,简言“抵掌而谈”,正面浓墨重彩地描写他受封拜相后的尊宠。
其二,说秦失败与说赵成功的对比之外,是家人态度的前后对比:说秦不成,家人冷落至极;在赵尊宠,家人礼遇有加。
其三,苏秦自身的形象与心态的对比:说秦失败后的穷困潦倒的形象与失意羞愧的心境,说赵成功后,以卿相之尊,“炫煌于道”的威仪与得意忘形的心态,栩栩如生。
“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以忽乎哉”,一语道出纵横家们人生追求的肺腑之言。
《苏秦以连横说秦》不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镜子。它揭示了人性中的功利与坚韧、成功背后所需的智慧与努力。给我的启示是在复杂环境中,唯有不断学习、审时度势,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把握机遇,同时保持对人性本质的清醒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