螽(zhōng)斯羽,诜诜(shēn )兮。宜尔子孙,振振(zhēn)兮。
螽斯羽,薨薨(hōng)兮。宜尔子孙,绳绳(mǐn)兮。
螽斯羽,揖揖(jí)兮。宜尔子孙,蛰蛰(zhé)兮。
译文
螽斯:或名斯螽,北方称为“蝈蝈”。
诜诜:同莘莘,众多貌。
振振:茂盛的样子。
薨薨:很多虫飞的声音。或曰形容螽斯的齐鸣。
绳绳:延绵不绝的样子。
揖揖:会聚的样子。揖为集之假借。
蛰蛰:多,聚集。
筱青解经:
这是一首歌颂蝈蝈的诗歌,没错,歌颂的就是蝈蝈,其实是想借蝈蝈的繁殖能力,祝颂人们多子多孙。中国人对于传宗接代一直都有一种盲目崇拜,直到现在新人结婚好多地方的习俗都会在新娘的被子里撒上花生,栗子,枣,意思是早生贵子,多生孩子。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翻译也很有意思。
蝈蝈张翅膀,群集低飞翔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家族正兴旺。
蝈蝈张翅膀,群飞嗡嗡响啊,你的子孙多又多,世代绵延长。
蝈蝈张翅膀,群聚挤满堂啊,你的子孙多又多,和睦好欢唱。
全诗采用叠词叠句多的叠唱形式,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
螽斯
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鲜明的特色。如果说,“宜尔子孙”的三致其辞,使诗旨显豁明朗;那么,六组叠词的巧妙运用,则使全篇韵味无穷。《诗经》运用叠词颇为寻常,而《螽斯》的独特魅力在于: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同时,诗章结构并列,六词意有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首章侧重多子兴旺;次章侧重世代昌盛;末章侧重聚集欢乐。由此看来,方氏的评语似可改为:诗虽平说,平中暗含波折;六字炼得甚新,诗意表达圆足。另外,在朱熹《诗集传》中,《螽斯》是比体首篇,故用以释比。其实,通篇围绕“螽斯”着笔,却一语双关,即物即情,物情两忘,浑然一体。因此,“螽斯”不只是比喻性意象,也可以说是《诗经》中不多见的象征性意象。
全诗三章,每章四句,前两句描写,后两句颂祝。而叠词叠句的叠唱形式。每句只有四个字不同,而这四个字还都是叠字。
六组叠词,锤炼整齐,隔句联用,音韵铿锵,造成了节短韵长的审美效果。
诗章结构并列,词意有所差别,又形成了诗意的层递:
首章“诜诜”“振振”侧重多子兴旺;
次章“薨薨”“绳绳”侧重世代昌盛;
末章“揖揖”“蜇哲”侧重聚集欢乐。
体会意象,细味诗语,蝈蝈产卵孵化的若虫极多,年生两代或三代,真可谓是宜子的动物。
诗篇正以此作比,寄兴于物,即物寓情;“子孙众多,言若螽斯”,即此之谓。
就诗语而言,“宜尔子孙”的“宜”,有“多”的含义;而六组叠词,除“薨薨”外,均有形容群聚众多之意。易辞复唱,用墨如泼,正因心愿强烈。“子孙”,是生命的延续,晚年的慰藉,家族的希望。
华夏先民多子多福的观念,在尧舜之世已深入民心。《庄子·天地》篇有“华封人三祝”的记载:尧去华地巡视,守疆人对这位“圣人”充满敬意,衷心地祝愿他“寿、富、多男子”。而再三颂祝“宜尔子孙”的《螽斯》,正是先民这一观念诗意地热烈抒发。
有没有人注意到《甄嬛传》《如懿传》里都提到螽斯门,其实螽斯门是明代建筑,清朝沿用。帝王之家把繁衍看成一等大事,后妃最有成就的是就是生皇子。因此,后妃们都会去螽斯门,祈愿自己多子多福。
上一张图啊!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有没有发现诗经前六篇其实是一部小说啊!
先讲男女主人公初次见面,《关雎》,一见钟情,展开追求;再见男婚女嫁《桃夭》,《樛木》;然后祝福新人早生多生《螽斯》;接着新婚之后新妇准备行装回娘家《葛覃》,最后又写丈夫从军,夫妇相思《卷耳》,中间再延伸一些爱恨情仇。一篇情感婚姻大戏就此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