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巷又弯又长
没有门没有窗
我拿把旧钥匙
敲着厚厚的墙 ”
——顾城《小巷》
【1】
在几年前,我曾读过这本书,当时我全然将其当做是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对着魔的马孔多及其居民的所作所为完全不理解,当时的我过于浮躁,根本无法耐心地品读此书。
前段时间,由于疫情的缘故,我在家里开始了漫长的隔离,我无法迈出家门,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与朋友们在一起欢笑,我每天运动的路程也仅仅是从卧室到厨房再到卫生间,我的心里充满了对疫情的恐惧,我感到既困苦又孤独。
就在我百无聊赖之际,偶然瞥见了书柜角落里的那本《百年孤独》,我贪婪地嗅着从书中散发出来的墨香,发狂似地阅读,完全沉浸在了马孔多的世界中。
【2】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该作品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马尔克斯于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其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因此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带有那个海滨小镇的影子。
在他的作品《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中,等待退休金的上校就是以他的外祖父为原型。
马尔克斯在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了《百年孤独》这部长篇巨作。198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百年孤独》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马孔多小镇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
该作品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文中巧妙的融合了现实与虚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瑰丽壮阔的家族史。
【3】
“在人们的印象中,她似乎白天织晚上拆,却不是为了借此击败孤独,恰恰相反,为的是持守孤独。”
在这部小说中,孤独是永远缠绕的主题。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晚年一直在小房间里做小金鱼,最后再扔进坩埚里融掉;阿玛兰妞白天缝扣子做寿衣,晚上又将它们拆掉;奥雷亚诺在梅尔基雅德斯的房间里阅读羊皮卷,几乎从不出门;晚年的乌尔苏拉追忆往事,把现实与回忆完全混淆;阿玛兰妞·乌尔苏拉做家务,时常出错以备次日纠正。
在这些“且毁且造,且造且毁”的循环中,展现出布恩迪亚家族遗传性的孤独气质,布恩迪亚家族像是一个轮子,在不断损坏中永远循环转动,同时也在这永无休止的循环中倍感孤独。
“他再次跳读去寻索自己死亡的日期和情形,但没等看到最后一行便已明白自己不会再走出这个房间,因为可以预料这座镜子之城——或蜃景之城——将在奥雷里亚诺·巴比伦全部译出羊皮卷之时被飓风抹去,从世人记忆中根除,羊皮卷上所载一切自永远至永远不会再重复,因为注定经受百年孤独的家族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在大地上出现。”
诞生、发展、兴盛、衰败、陨落,万事万物皆是如此,孤独又敏感的我们终有一天会离开这个世界,如同马孔多一般被大风卷席而去,不留任何痕迹。
王小波在《寻找无双》中说:“孤独,寂静,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曾经的我不明白《百年孤独》的含义,甚至不知为何要取这个书名,现在再次读起,才发现“百年孤独”这简短的四个字,完全形象地概括了布恩迪亚家族上百年乃至整个人类上万年的状态。马孔多完全可以看作是人类历史的缩影,布恩迪亚家族上百年的孤独情结无时无刻不围绕在我们周围。
【4】
在疫情隔离期间,我终于读懂了加西亚·马尔克斯,读懂了他的这本《百年孤独》。
读完此书,我惊叹马尔克斯他那超凡的人生智慧,并彻底膜拜在他那敏感又细腻的文字中,沉浸在马孔多的故事里。我惊讶,这么多复杂多变的人物,经马尔克斯之手都变得万分鲜活,好似他们真的存在过一般,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灵魂,他们相似又不同,他们都重复着相似的命运。
黑塞曾这样评价妥斯妥耶夫斯基:“我们之必须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只是在我们遭受痛苦不幸,而我们承受痛苦的能力又趋于极限之时,只是在我们感到整个生活有如一个火烧火燎、疼痛难忍的伤口之时,只是在我们充满绝望、经历无可慰藉的死亡之时。”
这句话同样可以套用来评价加西亚·马尔克斯——我们必须阅读马尔克斯,不是在我们想要打发时间或是为了将其作为炫耀的资本时,只是在我们孤独难耐、悲伤苦闷时。我们必须阅读马尔克斯,因为我们渴望在书中与作者博大的灵魂相交流,渴望从书中获得安慰与直面孤独的勇气。
在疫情隔离期间,孤独的我遇见了同样孤独的马尔克斯,并从他的文字中获得了慰藉。
在疫情隔离期间,我终于读懂了加西亚·马尔克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