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
央视热播剧《生万物》播完两周了,热度依旧居高不下。说实话,这的确是近年来为数不多这么“接地气儿”的年代剧之一了。
这部剧真真切切地拍出了土地的厚重、土地与中国人民的深切联系,看完让人由衷地想念那片土地。
剧中有一个场景令我久久不能忘怀:庄户封二蹲在地头,抓起一把泥土,仔细捻开,放在鼻尖轻嗅,喃喃道:“这地啊,是有呼吸的。”
这个动作如此熟悉,又如此遥远,穿过了记忆的长河跋山涉水而来。
印象里,我的祖父也曾这样抚摸土地;到了我的父亲那代,却已不再熟悉这个动作;而我,只能隔着屏幕感受这份厚重。
在《生万物》中,土地是沉默的主角。它见证着宁绣绣从大小姐到庄户媳的命运转折,承载着封大脚一家一辈子的辛勤劳作,也孕育着整个天牛庙村的悲欢离合。
01
剧中封二对买地的执着、佃户们对待土地的诚恳以及宁学祥将土地视作命根子,可能让很多年轻观众“不理解”,为什么一定要攒钱买地?为什么会把土地看得比命还重要?
从我的祖父那一辈身上,我看到了答案。
“人哄地皮,地哄肚皮。”这句朴素的农谚,道出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生存智慧——你如何对待土地,土地就如何回报你。
小时候祖父家里也有好几亩地,全家人靠着地里的口粮过活。待春风吹绿了沉睡的土地,男人们便开始下地插秧栽种,女人们负责做好饭菜送到田埂。
忙碌中的大家脸上挂满了汗珠,却又洋溢着满足的笑容,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生命悄然生长。
记忆里的祖父从不得闲,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扛起锄头、佝偻着背在地里干活。
日子就像祖父手里的那把锄头,手柄被磨得锃亮,锄过一个又一个四季。
待春去秋来,金黄的稻谷沉甸甸地,压弯了腰,绵延成金灿灿的一幅丰收图景,那是土地慷慨的馈赠。
风吹稻浪,在此起彼伏的浪花中,在全家人弯腰割稻的簌簌声里,我听见了土地的呼吸,听见了土地的轻笑。
这一份对土地的热爱,深深根植于祖父的内心。他们那辈人,勤勤恳恳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的魂是和土地连在一起的,土地在哪,他们就在哪。
但是,光阴疯长,时间从中溜走了,如同从布袋的漏洞中流走一般。
如今的我,早已习惯打开外卖APP解决三餐,我们和土地的关联越来越远,还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锄禾日当午”的艰辛?还有多少人记得,每一粒米都来自土地的馈赠?
02
《生万物》中,年轻一辈比如铁头、宁可玉,已经不愿意种地,开始向往外面的世界了。而这种转变,现实中的我们再熟悉不过。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的城镇化率已超过60%,意味着有超过8亿人离开故土,生活在城市里。
从乡村到城市的这场迁徙中,我正是其中的一员。
儿时和土地的联结只剩下遥远的回忆。长大后的我,终是背上行囊离开了祖辈生活的土地,走进了钢筋混凝土的森林。
剧中的对立矛盾在如今愈加突出:老一辈坚守土地,年轻一代渴望离开。
祖父在世时,带领全家人种地;祖父走后,父母虽然不以种地为生,但尚且在闲暇之余种上一点。
母亲至今仍保留着在老家庭院种菜的习惯,哪怕只能种在花盆里。她说:“摸着泥土,心里踏实。”
而我,已经叫不出那些绿叶菜的名字。
如今我们所见到的蔬菜瓜果,是整齐陈列在超市柜台上的,掩盖了在土地上原本生长的痕迹。我们的孩子们对食物的认知,来自冰箱,而非土地。
我们与土地失去了最直接的联系,而这种断裂,不仅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我们的文化和情感上的。
我们终是成了无根的一代。
03
《生万物》中,地主宁学祥视土地为命根子,农民为土地流尽血汗。
不过,时代的巨轮滚滚而过,已变了样貌: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留下老人和孩子守着土地。
乡村早已不是我记忆里的那个家,它变得面目全非。
早年祖父留下的土地,多年无人开垦已被荒废,父母进厂务工,我走进了城市,深知自己无能、更无力担下这沉重的守护之责。
我们都为了更好的生活选择离开,只有土地无言,静默在那里。
剧中封二说:“地不能亏待人,人也不能亏待地。”这种人与土地的互惠关系,正在被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所取代。
我们只知向土地索取,却忘了回馈与感恩。
所幸的是,近些年来,一股“回归土地”的潮流正在悄然兴起。
很多年轻人重新审视自己和土地的关系,选择回到农村创业,实践生态农业。
我的朋友小周就是其中之一,两年前他选择辞去高薪工作,回到安徽老家承包了一片果园。
他说:“在土地上劳作,让我找到了久违的踏实感和成就感。”
又比如网上爆火的“李子柒”,我们爱她,因为我们从她的视频中能看到对土地的虔诚,对每一个生灵的热爱。
她带着我们回归质朴、回归本真。
剧中,土地是苦难的源泉,也是希望的象征。今天,土地可以是我们精神的家园,是疲惫灵魂的栖息地。
04
《生万物》的剧名取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土地何尝不是如此?一粒种子落入土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滋养生命。
这部剧最打动我的,正是它展现了土地的生命力和包容性。
它默默承受一切,又无私给予一切。干旱、洪水、战争、变革......土地见证了一切,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我们生活在钢铁森林里,焦虑、浮躁、迷失,或许正是因为切断了与土地的联系。
土地教会我们耐心——春种秋收,需要等待;教会我们谦卑——人定胜天,只是狂言;教会我们感恩——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土地是一种根源,提醒着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自己从哪里来。
《生万物》的最后几集中,庄户们凝心聚力共同守护他们的土地,为了不将粮食拱手送给日本鬼子,他们宁可烧麦。
那烧掉的麦子,是他们的骨气,是他们对土地深沉的爱。
莫言在《生死疲劳》中说:“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
我们离开了土地,但土地永远在那里等待。它不言语,却蕴含所有答案;它不挽留,却永远敞开怀抱。
或许某一天,我们会明白:科技进步代替不了泥土的芬芳,虚拟世界给予不了真实的收获感。
寻个有空的时候,去踩踩大地吧!闻闻泥土的香气,听听那些关于生长的故事。去接触泥土,也许能获得一种原始的、扎实的生命能量。
土地永远在那里,等待我们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