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复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人是有魂儿的,人有魂,国有魂,民族有魂···
人有魂,才有气魄。国有魂,才能凝聚。民族有魂,才能长存。魂,民族的魂,源远流长,华丽如瑰宝,用文字一直传承着。《论语》、《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庄子》···这不正是我们民族的魂吗?随手一本,细细一读,唇齿留香,进益颇丰。
有些家长朋友说:“孩子读不懂,你觉得这样有意义吗?”
这个问题,我自己也在反复的论证着:读不懂,而且读这个和我们现在的孩子们的生活总感觉是脱节的。孩子们会理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样的话吗?会愿意去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这样的大道理吗?我自己也有些怀疑。
可是,这是一个大的宝藏。现在小学阶段的孩子们,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都有足够的能力去挖掘,难道我们就这样去放下这个在身边的珍宝?
偶然一次,加入了一个国学经典诵读的群。群主是个三十多岁的妈妈,她一直爱好中国经典文学。在孩子两岁时,她开始一起陪着孩子每天诵读半小时,坚持不懈。几年下来,他背会了‘四书’、《诗经》、百家姓等等。现在对于她的孩子阮阮,经典诵读已经是他的习惯,爱好。而才八岁的他,底蕴,气质,十足。成绩优秀,性格温顺,学习独立,一切自然而然,浑然天成。
所以,孩子们现阶段的懂与不懂真的重要吗?不重要。
多读,多记,慢慢的,一切水到渠成。
慢慢的,他会理解‘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这里面所要我们这一辈子学习的“孝、礼、义、仁、信”。
如此,有智慧的你们,让孩子开始诵读吧!捡起这民族真正的魂,多一些亲子时光,多听孩子的声音,让诵读成为孩子陪伴一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