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先生的百万字长篇小说《四世同堂》,我从年初便开始阅读,中间断断续续,到六月底才阅读完毕。本书描写了抗战八年北平普通民众的生活以及心理变化,用小羊圈胡同几个家庭不同的遭遇,让我们深刻地体会到,在国家面临存亡的危险之际,小家是护不住的,再安分守己的平民也会遭遇敌人的残暴对待,苟且偷生并不能长久,只要奋力抵抗,才能真正保卫自己的家国。
本书的主要家庭便是祁老太爷一家,开篇便是祁老太爷关于北平是快宝地,战争不会超过三个月的论断。是的,对于一个四世同堂家庭的长老来说,他最大的愿望便是家族中的每一位成员都能安安稳稳地,陪伴他走过最后的人生道路。他并不关心外面的战事,甚至觉得战事并不会波及他们这个守规矩的大家庭,他也不希望儿孙去抵抗敌人,因为北平人最讲究的就是——不得罪人。
在这个四世同堂家庭中,最令人感触深刻的便是三个孙子辈在抗战中迥异的经历。 长孙祁瑞宣,受过新学教育的一名教师,他深知战争下中国军备的落后,他想要去参与抗战,他无法忍受自己和学生们拜倒在敌人的枪弹下,但他又被家庭拖累,他是这一大家子的支柱,于是,他选择了留在家里,支持三弟瑞全去抗战。他见证了邻居们有像钱诗人一样奔走在地下工作的一线,见证了像小崔、小文夫妇、李四爷一样被日本人残忍杀害的,见证了像冠家一样做敌人的走狗的,甚至见证了自己的亲人,忠厚老实的父亲因受不了敌人的羞辱而投河自尽、游手好闲的二弟瑞丰巴结敌人成为内奸。瑞宣的内心是煎熬的,他一方面极力地想为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但是他又担心连累家人,于是他选择了逃避,他不敢去公园,因为那里挤满了日本人,他不敢去游行,因为那又是庆祝中国的某某城市陷落,他甚至不敢面对他的学生、面对邻居后来搬来的日本人。无疑,瑞宣代表了当时的一批读书人,他们对国家的危急形势关切不已,他们敬佩那些勇于抵抗的人,鄙视那些趋炎附势的卖国贼,但他们对自己也是失望至极,因为他们没有勇气去流血牺牲,他们以家庭束缚为借口,可是他们不知,保卫不了自己的国家,如何保卫自己的小家呢。
祁瑞宣的二弟祁瑞丰,则是一个没有思想,贪图享乐的二混混。在这个战乱的年代,他不关心国家以及身边人的安危,与那些挖空了心思讨好日本人的汉奸们不同,极度自私的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吃喝玩乐。父亲的自刎、哥哥的劝导、弟弟的出走、妻子的背叛,都不能使他奋起反抗,他依然没心没肺地去投靠敌人,来实现自己的衣足饭饱。
祁瑞宣的三弟祁瑞全,是个真正的战士。他有着读书人的智慧、一腔的热血和强壮的体魄,他知道要去祖国最需要他的地方。战争让他成长,他看到了乡下、山里的贫苦百姓们,他们衣不遮体,食不果腹,却愿意为了家国与敌人冒死拼杀;他们不像北平人,比如他的祖父,即使亡国了,还要保持体面,要过端午节、要在寿宴时将为数不多的白面馒头送给赴宴的人。(当然,祖父送馒头的行为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精神寄托,他把那些祝寿的人想象成自己死去的儿子、出走的孙子以及曾经的邻居们)
在四世同堂的大家庭之外,小羊圈胡同里我们还能见识到各种各样的嘴脸。冠家的少廉鲜耻,靠举报邻居来获得日本人的青睐,妻子大赤包做着肮脏的妓女所长来为自己敛财,冠晓荷至死都不相信,他一直恭敬对待、点头哈腰伺候的日本人,会将他杀害;冠家二小姐成为特务,无情地杀害自己的同胞们。这一家人便是那个时代的蛆虫,在和平年代,他们得不到好处,在混乱的战争年代,他们卖国求荣、捞尽便宜。所谓鸡犬升天,便是这类人的真实写照了。
而小羊圈胡同的其他家庭,穷苦的想要偷生的老实人们,也免不了受到日本人的欺压甚至残害,他们的命运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中,而是掌握在日本人的手中,可是他们少了那血性和勇敢,只得任由敌人宰割。
整本书看下来,有失望,有振奋,有思考。首先是无比的敬佩和感恩那些用鲜血和生命抵抗敌人的勇士们,没有他们,我们可能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与此同时,我反问自己,如果我也生活在那个年代,读书人的我们、城里人的我们、甚至穷苦的我们,是否有勇气为保卫祖国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或是跟有些北平人一样,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苟活于世。相信在看完这本书后,我们身上的束缚,不应该成为借口,我们将清楚地明白,国永远大于家,覆巢之下,安有完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