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导言
前几天我在健身房遇见一位小姐姐,她愁眉苦脸地对我说:“我每天吃得很少,还坚持在健身房锻炼,可为什么还是很胖?”她的早饭是一碗稀粥,中午一碗面条,晚饭不吃。我说这样吃是不行的。她很疑惑地反问:“减肥不就是少吃多运动吗?我吃得还不够少吗?”
一句“少吃多运动”让多少肥胖人士迈入误区,更严重的是,减肥失败者还会被冠以“缺乏毅力”这样的词来进行人格上的评价。可是,他们真的冤枉啊。
作为一个爱学习的人(捂脸),我一直不满足于寻找问题的答案是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既然我们要减肥,首先就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很多人都在研究这个问题。而美国人盖里·陶比斯更是用心。为了弄清楚发胖的原因,他花了整整十年,查阅了大量与减肥相关的文献资料,历史跨度长达一百多年写成了这部《我们为什么会发胖》。
陶比斯在书中指出,发胖不是通常所说“饮食过度导致的能量平衡失调”。而是“饮食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脂肪代谢失衡”。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的英文版出版于2010年。此书一出,马上在世界医学界引起震动。尤其在美国,数千个减肥中心和研究机构开始更新减肥方案,全球数千万肥胖者因此减肥成功。陶比斯的研究成果三度获得美国国家科学作者奖,被称为美国最佳医学科普作者。
二 破除少吃多动的魔咒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宣布,肥胖人士逐渐增多。于是,很多专家都想当然地把肥胖和经济繁荣联系起来。
现代社会快餐店普及,人们喜欢吃汉堡奶酪薯片等这些高热量食品。而汽车电视互联网又让人们普遍减少了活动。所以多吃不动的生活方式是导致肥胖是罪魁祸首。
但是,这样的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
误区一:缺衣少食的人不会发胖。
早在20世纪60年代,《纽约客》就对曼哈顿城区居民做过调查,结果显示,肥胖人群中,穷人是富人的2-6倍。
陶比斯在书中引用大量研究数据,包括美国大萧条时期对肥胖儿童的研究,对美国多个印第安部落的研究,在意大利、南非、南太平洋岛国、智利、牙买加等世界各地进行的多次调查研究,发现肥胖和贫困紧密相关。肥胖和营养不良几乎是同时存在的。
既然食不果腹的穷人也会肥胖,那么,想靠饿肚子减肥也很有可能会失败。
实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1959年,心理学家斯图卡特和医生麦克拉伦出版专著,记录他们在医院门诊试图通过控制饮食治疗肥胖的过程,但最后全都失败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花费10亿美元对女性健康进行调查,同样得出结论,节食只能暂时减轻体重,但无法根本治愈肥胖。
误区二:运动能减肥
少吃不能减肥,多吃也不是导致肥胖的根本原因。那么运动效果怎样呢?
有规律的运动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保持活力等等。但运动无法减轻体重。
拿最常见的跑步来说(我开始减肥也是从跑步开始的)。学者对著名的《长跑世界》杂志订阅者进行调查。这些跑步爱好者超过13000人。从他们的周跑量和每年体重变化数据对比得出,一开始跑步对减轻体重是有效的。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所有的长跑者都会越来越胖。包括每周跑量64公里的跑者。(我能说我现在也是这样的吗?)
运动会促进新陈代谢,会消耗更多的热量。但也会让人更饿。同时,运动消耗的热量很容易被高估,而吃进去的热量又很容易被低估。现在几乎所有的减肥建议都不会单纯依靠增加运动量来完成。运动能减肥的观点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了,但现在依然无法证明它是绝对有效的。
少吃多动建立在最常见的摄入热量小于消耗热量的“减肥原理”上。这是个简单的数学算式。但人体的复杂程度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加减法就能解决的。研究表明,人体在长时间减少摄入时,身体会转向生存模式,也就是尽量减少消耗,尽最大可能储存脂肪。这样不但不能减肥,一旦摄入量增加,脂肪会更快堆积。
三 肥胖的终极原因是什么
1.肥胖由生理疾病到精神问题的转变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密歇根大学的医学教授路易斯·纽伯格开启了肥胖和精神的联系。在此之前,肥胖仅仅是生理疾病。纽伯格认为肥胖是因为“变态的食欲”。但瘦子就没有过剩的食欲。
这种看似“科学”的观点,很快得到主流的认可,并成为美国肥胖领域的权威人士。(什么事一旦和精神联系起来,马上就高大上起来)这也一直误导了后来的减肥领域。
纽伯格没有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胖子有“变态的食欲”,这种食欲仅仅从精神层面来解释是不是太牵强?
还好,对动物的肥胖实验也在同时进行。马萨诸塞大学学者乔治·韦德用小白鼠做实验。切除小白鼠的卵巢后,小白鼠食欲大增,“贪得无厌”,很快就发胖了。接着,实验人员减少喂食这些小白鼠,它们很快变得无精打采,缺乏活力。但它们还在继续发胖。
实验表明,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导致脂肪代谢功能失调,小白鼠因此发胖,发胖后变得贪吃和懒惰。多吃不是发胖的原因,而是结果。在人为注射雌激素后,这些小白鼠就又恢复正常了。
这个实验背后的生理机能是,雌激素会遏制一种能储存脂肪的酶LPL的活性,所以它有抑制脂肪存储的功能。如果切除卵巢,雌激素减少,LPL活性增加,脂肪的存储能力也就增强了。更年期女性会发胖,也是因为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分泌减少的原因。
脂肪是被身体精确控制的。为什么有的人会更容易发胖,为什么有的人脂肪都堆积在下身?这些问题其实和人体的高矮、毛发的生长一样,都是受身体严格控制的。也就是说,你是不是更容易发胖,哪个部位更容易胖,是基因确定的。
最早使用“亲脂性”来形容身体各部位喜欢堆积脂肪程度的,是德国医生古斯塔夫·冯·伯格曼。德国最著名的内科医学奖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指出肥胖是因为脂肪代谢失调造成的。这种理论在上个世纪中期的欧洲几乎被全盘接受。但在二战后,特别是贝格曼1979年去世后,美国的“专家”们转向纽伯格的“变态食欲”论。
2.脂肪的代谢过程
人体内有两种形式的脂肪。一种较小的,作为燃料自由行动的叫脂肪酸。另一种是较大的只能储存起来的叫甘油三酯。甘油三酯顾名思义是由甘油和三个脂肪酸组成。
甘油三酯必须分解成脂肪酸才能被消耗,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就是胰岛素。
胰岛素提升,会加速我们前面说过的LPL的活性,增加脂肪细胞数量。同时又会遏制另一种酶HSL的活性。它和LPL相反,会促进甘油三酯的分解。
胰岛素水平提升时,会加速脂肪存储。反之,当胰岛素水平下降时,从脂肪组织释放脂肪并将其作为燃料。
人体胰岛素水平,主要由摄入糖类多少决定。摄入的糖类越多,胰岛素就分泌越多,人体储存脂肪的数量就越多。人也就会越胖。这就是人体发胖的终极原因。
四 恢复健康
为了使体重保持健康水平,很多医生和营养专家都在寻找最有效的方法。根据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生活方式医学诊疗所主管埃里克·韦斯曼特医生的临床经验,盖里·陶比斯给出了以下几点饮食建议:
1.随意摄入肉蛋和各种绿叶蔬菜,避免淀粉、谷物、糖和它们的制成品,包括面包、糖果、果汁、汽水等。
2.素食者用豆类补充蛋白质,长期大量食用,也会增加血糖负荷。这就是很多素食者也会发胖的原因。
3.为了保持胰岛素稳定,减少脂肪堆积的可能性,人们可以慢慢减少糖类摄入。这样容易操作,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改变。
4.偶尔断食对打破减肥瓶颈会有帮助。
5.众多医生和营养学家推荐75%脂肪和25%蛋白质的饮食搭配比例。
《我们为什么会发胖》一书为我们解开了肥胖的终极秘密。那么,不妨从一个小小的改变开始,让肥胖远离我们吧!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