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报考季!
很多考生都开始迷茫和纠结到底要报哪所大学。和他们的迷茫和纠结相比,我突然就决定考研了,对就是这么的草率。既然决定了,说干就干,于是我制定了非常详细的学习计划,
上午:
6-7点背单词、8-10点政治、10-12点专业课
下午:
2-5点做英语真题、5-6点专业课,
晚上:
8-9点半看书
没有安排的时间用来吃饭和休息。
复习的第一天,还在睡梦中的我被一串刺耳闹铃吵醒,就在伸手的一瞬间,大脑已经展开了无数次起还是不起的挣扎。最后,决定想再睡10分钟,结果睡到7点才起来。
终于告别周公开始学习了,但总是时不时的看看微信和快递信息。到了中午休息,终于可以肆无忌惮的刷手机,看视频了,不知不觉2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意犹未尽的我,决定再刷一会,结果刷了一会,又一会,一抬头两个小时又过去了。看看计划和又看看刷手机的自己,罪恶感瞬间爆棚,痛恨自己的放任,并下定决心明天一定要按计划学习。但第二天又是同样的模式。
在刚开始的两个月里,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计划每天学习10小时,实际上每天最多也就3-4个小时而已。
为了管住自己,想过很多办法。比如制作打卡本,用滴滴清单做任务管理,定任务闹钟等等,但最后都以失败告终。
直到开始尝试《自控力》这本书中的方法,才慢慢的增加到现在每天学习7-8个小时。
这本书的作者叫凯利,麦格尼格尔。他综合了心理学、神经学和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在斯坦福大学开设了《自控力科学》的课程,这个课程非常受到学生的欢迎,《自控力》这本书就是基于这门课程写成的。里面的内容讲了为什么我们无法抵制诱惑,克服拖延以及如何培养自控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有这样的经历,晚上下班后什么都不想做,只想瘫在沙发或者床上刷手机,直到睡觉,完全不想完成已经安排的读书、运动计划。如果这期间,爱人或者孩子过来打扰你,你马上就会火冒三丈,恶语相向。一夜安眠后,第二天醒来就开始自责——自己为什么管不住自己去玩手机,发脾气呢?
是啊,为什么呢?这个问题也困惑了我很久,后来我找到的答案是“缺糖”。
为了找到答案,他决定做一个测试,看看是不是以糖分的形式提供能量,就能让人恢复意志力。他把人们带进实验室,布置了一系列自控力任务,比如集中注意力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在做每一任务前后分别测量人们的血糖含量。被试者在完成任务后血糖含量降得越多,他们在下一个任务中表现得就越差。看起来,自控消耗了身体的能量,而能量的消耗又削弱了意志力。
于是,加略特给这些意志力耗尽的被试者每人一杯柠檬水。一半人拿到的是含有糖分的柠檬水,他们恢复了血糖含量。另一半人拿到的是“安慰柠檬水”,它的甜味是人工调制的,不能提供有用的能量。令人惊讶的是,提高血糖含量让人恢复了意志力。喝到含糖柠檬水的被试者表现出了更强的意志力,而喝到“安慰柠檬水”的人意志力持续减弱。
每个人的大脑都有两个系统,一个是本能系统;一个是自控系统。两个系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本能系统只在乎即时奖励,比如刷手机,追剧,吃垃圾食品,且较少消耗能量;而自控系统会考虑长期收益,比如学习,运动,工作,且非常消耗能量。
消耗的这个能量就是血糖(血液中的葡萄糖),人体的血糖就像汽车中的汽油一样。如果你的血糖很低,那么就不足与支持自控系统的运转,只能本能来支配行为。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身体被掏空时,我们只想刷手机、吃甜食,以及情绪暴躁,容易发脾气。如果你想在身体掏空时保持自控,那么就需要让血糖一直处于平稳的状态,时刻为自控系统提供燃料。
我们经常会说一句话叫“厚积薄发”,其中厚积是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是少量地、慢慢地放出。想要血糖平稳也要做到“薄发”,也就是让食物慢慢的把血糖释放到血液当中,营养学中管这种食物叫升糖指数低的食物。
升糖指数是指食物提升血糖的指数。升糖高的食物进入肠道后消化快、吸收好,葡萄糖能够迅速进入血液,但也会很快的被消耗掉,且容易导致高血压、高血糖的产生。用一个比喻,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就像爱情,来的快去的也快。
而升糖指数低的食物进入肠道后停留的时间长,释放缓慢,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峰值较低,引起餐后血糖反应较小,能让血糖一直处于平衡的状态。
日常我们吃的主食基本都是高升糖指数得食物,比如大米,白面,所以很容易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刚刚吃完精力充沛,一段时间后精疲力尽。
升糖指数低得食物有以下几种:
五谷类:藜麦、全麦(全谷)面、荞麦面、粉丝、黑米、黑米粥、粟米
蔬菜:魔芋、大白菜、黄瓜、苦瓜、芹菜、茄子、青椒、海带、鸡蛋、金针菇、香菇、菠菜、蕃茄、豆芽、芦笋、花椰菜、洋葱、生菜。
豆及豆制品类:黄豆、眉豆、鸡心豆、豆腐、豆角、绿豆、扁豆、四季豆。
生果:西梅、苹果、水梨、橙、桃、提子、沙田柚、雪梨、车厘子、柚子、草莓、樱桃、金桔、葡萄、木瓜。
饮料类:牛奶、低脂奶、脱脂奶、低脂乳酪、红茶、酸奶、无糖豆浆。
其他:虾子
你可以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的食谱中低糖指数得食物占比多少,如果占比很少那么最后调整一下,最好的状态是只吃低升糖指数得食物。如果做不到,可以每天吃一顿,我建议你中午吃,因为下午是最容易疲劳的时候。
精疲力尽时无法自控的原因是血糖不足,但上午精力充沛时仍然会拖延计划,去做些无关紧要的事或刷手机。
关于这个问题《自控力》中是这样说的:
克努森在研究中扫描被试者的大脑,让他们看到屏幕上某个符号时就期待自己能赢钱。想要赢钱的话,他们需要按一个按钮,以便获得奖励。只要这个符号一出现,人类大脑中释放多巴胺的“奖励中心”就会发生反应,被试者也就按下了按钮,得到了他们的奖励。但当被试者真的赢了钱的时候,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反而安静了下来。大脑中另一个区域产生了赢钱的快感。克努森证明了,多巴胺控制的是行动,而不是快乐。奖励的承诺保证了被试者成功地行动,从而获得奖励。当奖励系统活跃的时候,他们感受到的是期待,而不是快乐。
大脑中有一种物质叫多巴胺,它能够带给我们期待。再通俗点说就是,多巴胺是头脑中的老板,它擅长给我们画饼。它通过画一个非常美味的饼来激发我们对饼得渴望和期待,从而去做它想要我们去做的事情。
这个原理在日常中非常常见比如,商场的打折标志,它让我们觉得买的越多越划算,从而花掉比预期更多的钱;游戏中的抽奖活动,它让我们觉得自己能够很容易抽中,从而花掉比原价更高的钱;除了对实物上的期待,也有精神上的期待,比如短视频里的怼人情节,它帮我们释放了情绪,从而让我们一个又一个划下去,等等,等等。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让自己变得自控,就要给想做的事情画个饼,然后刺激多巴胺分泌。没错就是你想的那个词“奖励”,看到这里你可能想划走,因为很多人都试过这个方法,但效果并不理想。
通常我们制定奖励的时候是这样的。如果完成了阅读,就奖励自己吃一顿好的;如果坚持了运动,就奖励自己一件新衣服。
但和这样明确的奖励相比,难以预料的奖励更能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你可以回想一下,商家事如何设置奖励让你不断掏空钱包的。比如各种彩票,它的宣传时是不是都是最高500万、1000万;各种商品抽奖,是不是说最高可获得9999元的大奖。
这种可能性的大奖就是利用多巴胺的期待效应,促进多巴胺的分泌,从而让我们趋之若鹜。
所以,你要做的不是给自己定一个奖励,而是给自己做一个抽奖箱。
首先,写下自己想要完成的一个计划;
其次,制作一个抽奖箱,里面要有一个大奖以及很多小的奖励,这些奖励最好都是别人答应为你实现的,比如爱人给你买个限量版包包、孩子做家务,等等;当然也可以是自己实现的,比如给你换一台笔记本或手机、买本书,等等);除了自己建一个抽奖箱,也可以利用别人的抽奖箱,我的抽奖箱是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可以抽一次王者荣耀的皮肤。
再次,设定一个规则,也就是完成计划的多少可以抽一次奖;
最后,把计划告诉给家人,请他们监督
最后一个友情提示:虽然自控能够让我们专注于自己想要做的事,但也不必每件事都要自控,偶尔也是要释放天性的,这样人生才会多姿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