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慢生活的宜蘭,環境舒適的佛光
宜蘭就如同她的名字那樣恬靜,也真是一個很宜居的地方,除了經常下雨以外還是特別舒服。在還沒來到宜蘭之前,我就知道了“來宜蘭的民宿享受慢生活”這句話,來到這裏,我走路的步伐真的變慢了很多,因為原本我是一個習慣走路很快的人,但也有句話我也一直銘記:工作要快,生活要慢嘛。既然是台灣的學習生活,慢一點,無要緊啦(閩南語)。
佛光大學住宿條件也很便利,這也是跟大陸不一樣的地方,在蘭陽別院的宿舍,休息環境舒適,無晚歸,從不斷網,晚上12點前和早晨有熱水,還有交誼廳、活動室,有跑步機還有電視機。大學課堂也很自由,老師對待學生很平等尊重,如同舍友常說的一句話,好像這裏的大學才像是高中時老師常鼓勵我們時說的“到大學你們就輕鬆了”裏的“大學”。
2、更開放的台灣課堂體驗,學習台灣學生的團隊合作與創意
台灣佛光大學是著名的星雲大師發起百萬人興學而創辦。因此跟大陸學校不同的是,比起普通大學,校園裏增添了一層佛教文化色彩。而我選的課也大都屬於“軟實力”,來到這邊,反而會對台灣的文化會更加期待。
來之前其實也做了好些功課,比如,看了好多好多大陸交換生前輩們的分享,和相關人士對兩岸大學生的不同的分享,瞭解到陸生相較台生學習壓力或者競爭力比較高,但是台灣學生們的團隊合作、道德操守和創意都是排在前面的。
經過那麼多天在台灣上課的體驗,認識到台灣老師不同的人上課模式,他們給足台灣同學尊重,會更有“平輩”的感覺。例如知識管理課上,老師講話方式也很好玩,同學們甚至可以一邊吃便當一邊上課,老師不小心點到同學回答問題,如果看到他(她)在吃東西都會說:“啊,你在吃東西哦,對不起,那其他同學來說一下好了。”
而知識管理課程也很實用,跟大陸的思維導圖課程相似,作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儲備、管理和分享就顯得尤其重要。
3、佛光人的友善、禮儀,提高與人交往的情商,也是踏出社會的必修之課
台灣人給我的感覺是特別的禮貌,從各種生活細節中就體會到男士的儒雅紳士,女士的優雅氣質。情商就是給人舒服和方便,在這一點上,光是在地的一些男同學禮貌地開門給人按電梯並且讓女生先走這一點上,佛光的學生都做得比我們好,這些細節上的禮貌在他們還沒踏入職場就學會了。而“謝謝”一詞是每天在台灣說得做多的。
所謂情商就是掌握情緒的能力,台灣的感恩和小確幸文化也讓我學會減少抱怨,心懷感恩的去對待生活,用思考解決方法和感恩的方式去面對將來工作或者生活上的問題,掌握和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提高情商也是為身邊的人帶來尊敬,這也是即將踏出社會的必修之課。
4、體驗宗教文化:所謂遊學,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在路上
要連續走上九天八夜的媽祖繞境活動特別讓人震撼,信眾們為了保佑家裏人的平安,會在媽祖繞境的時候給路人免費發放各種食品,有的像媽媽年紀的婦女會為了給家人報平安,主動報名扛大旗,甚至沿途的公廟還有免費幫繞境的信眾和工作人員按摩肩膀的服務,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台灣信眾的虔誠和來自信仰的力量,也為信眾們給家人祈福的舉動深深感動。
讀書和旅行都是年輕人的滋養劑,年輕的時候,要麼讀書,要麼旅行。
作者meiya就曾說過:“旅行是為了讓自己的腳步慢下來,讓靈魂跟上來。只要走出去,自己的眼睛和靈魂也會和出發的時候不同,我們將帶一些東西回家,而這些東西會改變我們的一生。”放假時到台灣大大小小的各個縣市行走也是必做之事,而在台灣各個角落所經歷的故事也會讓自己沾上屬於它的味道。
5、知識經濟時代,體驗台灣課外知識分享活動,進一步瞭解台灣各行各業
以前沒來台灣的時候,我以為廈門是最讓我感受到人文創意的地方,但是來到台灣,參加了許多台灣課外活動後,發現這裏的文化創意更是讓我豔羨台灣人。
5月份在台北參加了創新工廠CEO李開復老師《人工智慧來了》的新書分享會。科技腳步越來越快,而我們未來每個人對手機的黏著度也會越來越高。
雖然現在的網路第三者方支付比較發達,但是當你線下去體驗,親自去付款,與服務人員、餐廳工作人員去交互,這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是未來人工智慧和手機都沒辦法代替的,而線上最終也是要回歸到線下。
這也是我們需要去反思的。李開復老師還說,經過科技的不斷發展,未來裏需要思考5秒以內的工作例如助手、中介等將被取代。然而人類的情感、自我意識、幽默、EQ、愛心等是人工智慧無法取代的。這也提醒我們要回歸到人類的本質。年輕人要做深、善用人工智慧,善於人際合作,提高EQ,專注於人際感興交流等。而且分享了台灣的服務業、志工文化是世界上領先的。因此台灣人的禮讓、包容、志工文化等都是我需要去學習的地方。
開復老師還說到一個重點,台灣地區的志工文化在世界上都是領先的,這也是我當天親自體會到的地方。我在開復老師演講會上交了一位視覺障礙的新朋友,他多次獨自一人參加演講活動,還加了我臉書,閱讀我的動態還向我表示感謝,體驗到了台灣的志工文化給了弱勢群體很大的尊重。
我還參加了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辦的的華人作家劉墉的兒子劉軒《做有用的創意人》分享會,更是認識了台灣學長姐經驗分享平台IOH,這個平台讓更多台灣高中的學弟妹瞭解到台灣甚至包括海外各個高校裏各個科系的學長姐學習經驗分享,讓台灣的高中生在聯考填志願前就瞭解到他想報考的學校和專業是怎麼樣的,讓每個孩子找到自己想做之事。這也是大陸地區暫時沒有的一個很棒的創意。
而這位畢業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者、作家、演說家劉軒更是分享了很多關於知識經濟的內容,比如社群學習、感恩日記、樂於分享、善於集思廣益等。
台灣的課外活動豐富,不僅僅停留在學術,還體驗台灣的職場文化、文創文化、經濟發展、女性自媒體文化等,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台灣人的生活,也為未來踏出社會發揮自身的優勢而做好準備。
6、體驗台灣的交流學習後,要把吸收的養分內化,學以致用
台灣佛光大學交流專案即將結束,複盤這一學期以來的學習,每天都有不同的收穫,但也感覺到,不論是上課、聽分享會、交新朋友、去不同的地方體悟等,每天都一直在做新的輸入,然而,比起所謂學習充電,更重要的,則是在充電後的“輸出”。
就如時尚COSMO裏所說的一句話:“知識是無用的,只有能被利用的知識才有用。”因此偶爾要停下腳步,把學到的知識記錄下來,才有利於日後分享和總結,讓所學知識發揮更大的效用。
特別喜歡同樣一位來交流的朋友分享了國立屏東大學老師說過的一段話:“家長放手讓你飛翔,要珍惜這份資源,除了放寬心看這個世界,體驗不同的文化,更要記得,當你在異鄉努力的時候,也有人在你的家鄉奮鬥,把你在外吸收的養分內化,哪怕只有10%足矣。”
體驗台灣佛光大學的交流學習後,如何把吸收的養分內化,學以致用,也是更需要思考的地方。
最後,依然感恩在我年輕的時候就遇見這美麗的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