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上线的电影《向阳花》大家都看了吗,由冯小刚执导,赵丽颖和兰西雅主演,是一部全女主演的作品,讲述刑满释放的女囚如何重新回归社会的故事。
今天我想和大家探讨的,不是边缘人士如何迎接新生活,而是社会的“母职惩罚”,是如何摧毁一个女性的。
所谓母职惩罚
电影中,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是一位母亲,为了给女儿购买价值20万的人工耳蜗,不惜走上犯罪道路,最终入狱,成为一名阶下囚。
这样的母爱固然感人,也让我在电影院流下眼泪。但其实你细细思量就会发现,母亲这个角色在某些情况下极有可能成为女性的枷锁。
片中高月香为了孩子不惜犯罪,便是其中极端化的体现。这种母爱的极端化并非仅仅是个人选择,社会对女性的“母职惩罚”才是影片中高月香困境的根源。
所谓“母职惩罚”,是指女性因承担母职而在职业选择、晋升、收入等方面遭受的隐形损失。
高月香的故事正是这种“母职惩罚”的极端体现——因承担母职而陷入经济困境,最终不得不走上犯罪道路。
社会的期待与女性的困境
在社会的刻板印象中,女性被赋予了神圣的“母亲”角色,而这一角色往往伴随着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在现实生活中,“母职惩罚”的案例屡见不鲜。
例如,在一些职场中,女性因生育而被视为“负担”,难以获得晋升机会。
甚至,许多女性在生育后也很难重返职场,即使重返职场,也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晋升机会。
智联招聘数据显示,产后女性薪酬普遍下降34%,76%的母亲感到育儿失语,仿佛失去了与自我的对话。
与“母职惩罚”相对应的是“父职红利”。
研究表明,男性在成为父亲后,收入相比没有孩子的男性会有所增加,凸显了父亲身份对男性在职场的潜在积极影响。这种对比进一步凸显了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对待。
其中,社会对女性的刻板期待,直接加剧了“母职惩罚”。
例如,许多社会观念认为女性应以家庭为重,承担主要的育儿责任,这种观念不仅限制了女性的职业选择,还导致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缺乏社会支持。
尤其一个个“完美母亲”的形象被包装出来,让越来越多的女性被期待成为“完美母亲”,而这种期待就是无形的枷锁。
母亲的出路
但影片中的高月香,还做了一件事,那便是在福利院告知孩子可以被有钱人领养时,她选择了放手,而不是跟着贫困的她。
这也引发了一种思考,那就是当面对“母职惩罚”时,女性是否可以选择放弃“母亲”的角色,从而实现自我救赎?
答案是肯定的。
母职无留恋,并不是对母亲角色的否定,而是对女性自我价值的重新定义和追求。女性应该摆脱社会给定的刻板期待,追求自我价值和经济独立。
但仅靠女性个人力量,肯定是远远不够的。目前,女性在面对困境时所需的社会支持严重不足。
面对“母职惩罚”,女性需要更多的社会支持和理解。社会应打破对女性角色的刻板期待,为女性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和资源支持。
只有这样,女性才能在承担母职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和经济独立。
但欣喜的是,高月香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希望。尽管她因承担母职而陷入困境,但她最终通过与狱友们建立的姐妹情谊,找到了新的生活方式。
这种姐妹情谊不仅是对女性互助的深刻体现,也是对社会刻板印象的有力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