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以来评价一位文人,首先看的并非是成就的大小,而是人品道德的好坏,也就是他的人格。一个品行顽劣的文人,即使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苏东坡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代文豪,他所处的时代与现在已有千年之隔,而他的美名依然被历代传颂,除了因其才华出众,才思敏捷,一生所做诗词无所外,我想与他的人格魅力不无关系。
林语堂先生说苏东坡是一个无药可救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一位嗜酒成癖者,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即便这些,也不足以构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少年时期的苏东坡资质过人且努力好学。六岁入学时,就能从一百多人的学童中显露出来,经常受到老师夸奖。十一岁,进入中等学校,准备科举考试之时,则选择把历史书上的内容整篇背过,不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辞也一起学习。
苏东坡的一生仕途多舛、历经磨难,政治失意却并不影响他为国效忠的心愿。在王安石推行变法之时,他是守旧派的代表,本该得朝廷重用的他,因为变法的事顶撞宋神宗而被贬。在司马光为首的革新派当权时期,苏东坡又因提出让其接受对百姓有利的变法,而使得仕途再次雪上加霜。真正的诠释了: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苏东坡的性格里有着现代四川人的“耙耳朵”一面。婚姻相处中,苏东坡大事聪明,小事糊涂,构成人生的小事他愿事事听从妻子。从政初期,妻子提醒他“提防那些人,速成的交情靠不住”,也让他从中受益。他为了怀念逝去的妻子,他曾创作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记载了他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