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语文而言,想多了是正常,多想了就是最后优秀的结论。
生活中与人交流,和人聊天,遇到的最常见的一件事,就是对方微笑着说,你想多了。
这一句“你想多了”有多少深层的含义,可以化解多少尴尬。它成为我们生活中交流缓解氛围的一个良好方式。
可是在语文教学中,我就特别希望学生多想一点,哪怕想多了,这也是一个值得庆幸的事情。因为我就喜欢多想,比如说最近从教必修二第2单元诗歌鉴赏,我又想多了。
第7课诗三首,分别是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这三首诗怎么放在了一起呢?他们之间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又是这样逼自己多问一些问题,我是不是又想多啦?
涉江采芙蓉的结尾句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我们很容易的找到直接表达情感的词,忧伤。谁忧伤呢?原来是思念远人的一位女性,他越过浩荡的江水,越过长满兰花的沼泽。为何而忧伤呢?她采下最大最美的莲花儿,所赠送之人却不知道在何方。只知道在遥远的地方。诗歌巧妙的一转,遥远的地方的人又在做什么?他在放着回到家乡的路,可是家乡的路为什么有那样的长呢?因为他们同心而离居。让同心的人而被迫离居,让离居的他们忧伤以终老,恐怕这就不仅仅是个人的因素了。可是不管是什么原因,忧伤的现实是无法改变的。这是思妇与游子的忧伤。
短歌行更是一首寄托忧伤的诗歌。其中直接表达自己慨当以慷,忧思难忘的心绪,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无奈,忧从中来,不可断绝的痛苦。一代英雄曹操忧的是什么呢?是我们熟悉的人生苦短,人才难得,人心难一。人才短缺,求贤若渴,此刻的曹操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却那样的缺乏人才,一代枭雄怎么能不忧心烈烈呢?不管他表达了多少种忧思,总体上至少这是一个英雄的典型的悲歌。
貌似我抓住了这三首诗的诗歌的共同特征,都是以悲为核心。这就是我多想的结果,为难了我自己。因为可是我自己也没有办法说通我自己,归园田居的悲伤是什么呢?
今天我上完课,学生和我说是隐士的悲哀。陶渊明是一个孤独的隐士。我觉得是孤独的悲哀,可是一个人在孤独的悲哀中能够成长,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奋进!最终又会到达怎样的高度?原来这还真是一首悲歌。悲伤自己居然在官场流连了三十年,当然是十三年左右。
下课的时候,有学生来和我交流,三首诗看到了女性的悲伤,英雄的悲哀,隐士精神世界的悲歌。能不是某种意义上的升华呢?我觉得这是一个点,也许不是正确答案,可是是这些学生肯于多想,肯于打破沙锅问到底,肯于行动的表现。我很开心。是因为我想多,他们走了多想的探究。个人以为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鼓励学生对文本想多了,姑且暂不论对错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