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选择茶器上,相信很多人都有过很多纠结,是用盖碗还是用茶壶?是用陶或是瓷亦或是紫砂?买什么价位的才合适?
在喝茶依始,我也在反复查资料,逛商场专柜,逛茶店。书上说景德镇是中国的瓷都,那就反复研究到底好在哪里,并身体力行的买了一把景德镇的壶,后来又看到德化白瓷,顿时又心痒难耐,不仅买了壶还买了盖碗,后来又买了台湾的、日本的……,当然除了壶还买了各种公道杯,乃至十余个品茗杯。
景德镇的白瓷颜色微微发青,薄,图案常常出自工美师手绘。德化白瓷光洁似玉,批量生产,占据了大额的海外市场巴拉巴拉以上都是老生常谈,今天想说的是做为一个入门级选手的一点粗浅的体会。
刚开始喝茶时买了三把壶,一把景德镇的西施壶,一把德化的富贵壶,一把龙泉青瓷的壶。三把壶都很美,西施壶的做工极为严谨,按住壶嘴把壶倒过来,壶盖也不会落下来,但是西施壶的嘴太短了,太短了,倒水时总洒,这个设计就是为了美观而牺牲了体用体验的典范!德化白瓷壶温润如玉,但壶体壁厚,份量重,加之把儿的设计不合理,明显重心偏前,手持起来吃力,而龙泉青瓷的壶胎薄釉厚,青翠欲滴,但断水淋漓不尽,毋庸置疑,这三把壶很快都被打入冷宫。
偶然的机会,在一家店里看到了入江光人司的备前烧,一把完全不起眼的壶。(备前烧是古中国传到日本的一种技法,在中国早已失传,没想到资源匮乏的日本用稻田里的土把它发扬光大。)
这把壶完全没有上釉,外表朴拙,但拿在手中顿感分量刚刚好,有压手的踏实感,表面又粗糙,觉得它既皮实又有温度,不用担心它像凉滑的瓷器一样随时可能意外失手打碎。出水断水令人惊诧的好,特别是断水,滴水不漏,屡试不爽。因为价格较高,并没有入手。但从此对好壶也有了基本认识,起码得用着顺手。
现在用的是一个台湾的瓷盖碗,青色哑光的釉面,创意的加了个壶嘴和把儿,虽然很便宜,但器型大方,重心平稳,分量适中,不凉不滑,断水利索,成为我每天喝茶必用之器。
其实我们普通人喝茶用器,讲究的无非是入口安全,使用体会好,如果能改善一点口感那就再好不过了,像我们大陆,地大物博,烧出的瓷器完美精致,白就白的晶莹剔透,似玉似石,绿就绿的美艳鲜辣,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是,我们好像差了一点点什么。
差在了使用体验,差在了人文关怀。日本连特别白的瓷器都烧不出来,台湾发生了次大地震,地质断层的土石都能用来烧器物,但这些都不影响日本和台湾的陶瓷不论是销量还是价格都很美好。
为什么?我想主要是因为每个使用细节都为使用者想的很周到,器物的表面手持处要增加摩擦避免滑落,口径不能太大或太小,拿捏着要舒服,杯壁的薄厚是很有讲究的,特别是还有入口的安全。
说这么多不是为了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必竟是日常使用,我既没有宋徽宗的雨过天青的诗意,也没有对鸡缸杯繁复工艺的追求,那些对华美的极致要求更多是为了彰显皇权和阶级的高下立判,而时代己不同,细腻的人文关怀,贴心的细节比工艺的复杂更能打动使用者的心。
(真心的希望国内的陶瓷从业者能更真诚的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思考,做出更有市场竞争力,更美好的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