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时间,微信推出了“显示最近三天消息”的功能。我顺势清理了微信照片、消息,并对联系人数量情况进行分析。
一、联系人
我大一入学时,才开始使用微信。我的联系人总数108,微信官方统计用户平均联系人总数128。
按照亲人、同学和男女,我把他们进行分类,下面请看具体人数分布情况。
可以看出,男女比例(总数)为1:0.45,只考虑同学,则男女比例为1:0.33。
二、消息
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小情绪、感慨会发到朋友圈与大家分享。发朋友圈的直接原因是情绪,间接目的是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根本目的是自我实现。
但是,每一次发朋友圈都要考虑这么做会不会引起某些自己看重的人的不适、甚至反感、厌恶。目前的困惑就是自己表面上不在乎他人的眼光、看法或评价,实际上还是会为他人的观点而改变自己。
- 发朋友圈是否习惯带图片?
发消息时,我不习惯拍照。一方面觉得自己拍照技术不怎么好,另一方面不适应“文字+图片”的图文消息的表达形式。
容易看出,中间有一段时间发送的消息都是无图的,主要内容是一个生活描述、感慨或者闲聊,大概也是因为找不到合适的、轻松的图片。
-
点赞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内容是否适合朋友、跟随主流或者是自己的表达方式是否有趣、新颖;也在某种程度反映了亲人朋友使用微信的活跃度、对自己的关注度、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
那么,我的点赞数量,实在有点尴尬。最多收获点赞10个(10%),平均3.7个(4%)。 - 消息的内容和感受。
内容?我再贴一张图。
涉及的内容都是些个人兴趣,主要在阅读、电影、运动以及日常生活。
感受没有仔细划分,下面请看。
出现频率最多的是“思考”。这恰恰说明我不擅长“思考”,而且在生活中缺少实践行动。
三、聊天对象和频率
在家主要是和亲人、大学以前的同学聊天;在学校期间主要聊天对象是大学同学。
频率为每周或者每个月,分享自己看电影、读书、生活体验的内容。
四、总结
闲暇时间,翻看朋友圈,我会犹豫是否点赞、是否评论?我会考虑我和他的交情,能否容忍一次失误?值不值得稍微冒险点发表自己看法支持对方?最后,心中顾虑太多,现实时间太少,我渐渐减少了翻看朋友圈的时间。
我对微信这一社交工具的使用程度停留在基本水平,没能挖掘微信功能、善用微信,依赖性不大。
就微信社交而言,我给自己的分数是勉强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