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路两边忽儿多了几家打月饼的铺子,水果店门前各种箱装水果成堆成摞,满街飘着月饼的缕缕香甜与瓜果的丝丝芬芳,深深吸一口,沁入心脾。
路边的空旷处也多了几家杀羊摊儿,有人家扛个整羊个圞回去,有的两户分杀一只,当然也有四家拼一只的。赶上这节点儿,羊贩们也能赚个好钱。
肉食店里鸡鸭鱼羊肉应有尽有,顾客络绎不绝。各大超市纷纷应景这节日,食品琳琅满目更不必说。
现在人生活水平好,其实想吃啥平素都买得到,只是不象过节这样扎堆儿罢了。
记得我们小时候,每到八月十五,大人们背了自家磨得面,提上自家的胡麻油,从供销社称上几斤糖,再买些儿青红丝做馅儿,去专门打月饼的师傅家排队,一般打的就是带馅儿的和没馅儿的混糖月饼两种。还有一种是提浆饼,只有家底厚实的人家才打。那会儿,小朋友中谁要是手里捧个提浆饼,单看那精美的外观,就让其他小朋友眼红。临到节日,家家户户混打月饼,排队早的,白天就打好了,来的晚了,甚至得等一个通宵。而我们这些馋猫就一夜翅盼不忍睡去。第二天一早看到笸箩里的月饼,迫不及待地一手虎上一个,大饱口福。这时母亲把打好的月饼按亲疏远近分份儿,近的十个一包,远着些的就是五个,先给村里的每位长辈送去,剩下的才留作自家享用。
那时候,肉类品是每到节日 村子里杀的一两口肉猪,家里养的鸡很少舍得吃,因为这一年的油盐酱醋还指望着卖鸡蛋的这两个钱儿。过节宰猪益处一举两得,既能卖个好价钱补贴家用又能落个头蹄下水吃。乡亲们闻讯赶来每家割上三五斤。至今还记得隔壁的大爷说:“肥拉拉的猪肉片能吃它三碗”,说着嘴角都流哈喇子了。在那个物质匮乏,生活相对贫穷的年代,吃顿肉只能是节日里的奢侈。现在人怕长脂肪,肥肉再也不受欢迎了。
晚上,热腾腾的饺子出锅,先捞一碗供月亮,是我们那些孩子们最喜欢的事,院子中央放个小桌子,盘子里早早摆上了切成块状的月饼、苹果和梨,再往桌上放颗大西瓜,最后还要摆上一个专为供月亮而特制的大圆月饼。记忆里那时候好像能买到的水果就这两三种。我们几个小伙伴就在这片圆月的银辉下一边撒欢笑闹,一边不时地瞄着那桌上的瓜果月饼,听老人们说十五这天的瓜果月饼,敬完月神后才可以吃。
一生中,在他乡过的中秋节,影响最深的是在技校。如果没记差应该是1991年,那时,我们刚入学不久,学校举办了中秋宴会。午饭是食堂拌好的馅儿,和好的面团,全体师生齐动手,有的负责擀饺皮,有的专管包,由于人多擀面杖少,洗干净的酒瓶也上了阵,同学们便在这温馨的场面中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晚上食堂饭桌上摆满了丰盛的饭菜以及水果,能歌善舞的老师和同学还表演了节目,记得我班班长唱的是《糊涂十四》的主题歌,那款款深情至今犹新。晚饭过后,拆了饭桌的食堂立马变成了舞池,门前是为了欢度佳节特意燃起的篝火。向来笨拙的我避开跳舞,便和好友背对背地坐在火堆儿旁静静地欣赏着天上那轮皎洁的明月,眼前的欢喜与温暖淡然了离家的惆怅。
如今月饼花样层出不穷,风味各异,包装日臻精美。水果的种类也超多,家家鸡鸭鱼户户肉类丰足。孩子们想吃的美食平素就能达到,再也不必为了那顿节日的佳肴,扳着手指头盼星星盼月亮地等,节日的气氛好象因此淡了许多。时不时被新闻爆光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是让人心生担忧。其实走过半生,最让我怀念的依然是儿时的中秋节,那绝对放心的食品、简单快乐的心情、浓郁的节日气息、淳朴的民风、飘荡在温馨小院里的欢声笑语……已浸透岁月,钻刻于心。
时光飞逝,不知不觉中又快到中秋节了,老家的爹娘这会儿已经熟睡了吧?为了生计在外打拼的老公啥时候才能回来?萧萧黄叶闭疏窗,夜深寒更尽,伫立在窗前,看那夜空中繁星点点,当空一轮渐满的圆月,洒满了一地思念的清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