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这两句诗,就是一部在你眼前爆裂开来的特效大片。它展现的不是个人的愁绪,而是整个天地的雄浑气魄。
我们来看第一句,“天外黑风吹海立”。 这句诗的想象力,已经突破了物理的边界。风从何处来?不是从远方,而是从“天外”,仿佛是宇宙深处吹来的一股洪荒之力。这股风是什么颜色?是“黑风”,带着一种吞噬一切的、令人敬畏的视觉压迫感。
而这股来自“天外”的“黑风”,造成了怎样一个结果?“吹海立”。苏轼没有说“吹起巨浪”,那样的描述太平常了。他说,这风,是把整片大海,像一块巨大的幕布一样,从水平面上生生“吹”得“立”了起来。这是一个何其大胆、何其壮阔的画面!液态的海水,在他的笔下,仿佛变成了可以被强行改变形态的固体。你几乎能看到一道接天连地的水墙被这股神力顶起,这是一个充满了动态和张力的、近乎神话的场景。
接着,视线从海上猛地拉回到眼前,“浙东飞雨过江来”。 这一句,将上一句的奇幻想象,瞬间拉回到了一个具体的地理坐标上。这场暴雨,源自“浙东”,它的目标,是渡过钱塘江,直扑诗人所在的“有美堂”。
这里的“飞雨”,用得极其传神。雨不是“下”,也不是“落”,而是“飞”。一个“飞”字,赋予了雨水以生命和主动性。它不再是单纯受重力影响的自然物,而更像是一支高速行进的军队,被那股“黑风”驱使着,以水平的角度,横扫江面,呼啸而来。你能感受到雨点的速度、力量,以及那种迎面而来的冲击感。
将这两句诗连在一起看,其艺术效果是惊人的。 “天外黑风吹海立”,是一个极度夸张的、垂直方向上的想象,写的是风与海的搏斗,地点在遥远的天边。 “浙东飞雨过江来”,是一个相对写实的、水平方向上的描绘,写的是风与雨的进军,地点就在眼前的江上。
一远一近,一虚一实,一纵一横,苏轼用两句诗,就构建了一个立体的、动态的、能量密度极高的暴风雨模型。他没有一丝一毫的畏惧,反而带着一种欣赏和兴奋,去观察、去描绘、去赞美这场自然界的暴力美学。这两句诗,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苏轼本人那种开阔雄健的胸襟与豪放不羁的笔力。他不是在记录一场雨,他是在与天地精神共舞。
风云雨露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诗词名联,即上下联出自同一诗词作品,两句正好对偶,自然成联。 上联:天外黑风吹海立下联:浙东飞雨过江来 上下联都是...
- 前言 方回说”雨而晴,晴而雨。诗人有喜有感,斯可以观“。天气阴晴不定,心情有喜有悲,晴雨类诗篇中,有的偏重于描写雨...
- 前言 殷尧藩(780年—855年)是中唐元和九年(814年)的进士,浙江嘉兴人。及第后,曾经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