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喜欢做个直白坦率的人。
我长大的家庭跟坦率可以说背道而驰,有很多禁忌不能提。不能追求外表的美,不能谈论异性关系和大众娱乐,也不能表现得肤浅。如果表达强烈的情感,就很容易受到嘲笑。
初中有一年我很喜欢的一个朋友转学出国了。他是个男生,但我百分百确信他是我的朋友。我们俩真的很熟,而且我本来就厌学,可以说没了他简直不知道该怎么过下去。所以他走之后我几乎天天都在哭。那是一次很痛苦的失去,我从来没觉得那么绝望过。我很害怕我们从此断了联系(事实也真的如此)。可是当我哭的时候,我妈只是笑着看着我,对我说,他走了你就那么难受?
我能理解我妈只是作为她的视角,会认为自己的孩子本来应该是纯洁的,那些青春恋情让人尴尬,让人觉得污秽。(尽管我解释了无数遍,他是我很重要的朋友)
因此她嘲笑我的难过,并暗暗讽刺也许人家并无此意,你何苦上赶子追着不放。(在这种场合对方是否同样难过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当是我的感受。但东亚人——尤其是清高的东亚女人总是这样的,矜持又害怕掉价,所以会嘲讽我)我觉得我的感情大受打击。
从这件事之后我就更不愿意表达感情了。我养的仓鼠死了,我让它的尸体在笼子里晾了两天。直到我妈问起仓鼠喂了没,我回答她说好像死了。我妈惊讶于我怎么可以这么冷血。其实我在没有人的地方流过很多眼泪。
在这种环境中从小到大,我几乎不会当着别人大声笑,也不在别人面前哭,甚至不表现出生气。不想给任何人嘲弄我的机会。现在想想着实不知道那些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但我知道这可能只是一个普通东亚家庭的状态。很多人都这样,美其名曰含蓄,实则压抑地缩紧自己的肩膀。
这是一种环境和文化对人的畸形改造,有时候扭转了天性。我看过我五岁之前的录像,小时候我跟现在完全不同。我会抱紧我的爸妈,一边亲他们一边大声宣告我爱他们。在老家也有证人,亲戚奶奶说我小时候总在她睡午觉的时候不停亲她,还说长大后给她买好多好吃的。既直接又热烈。
现在在年夜饭饭桌上提起这事,我却只会尴尬地笑笑。我仍然觉得那时候很真心,也不觉得丢人,但我已经习惯了把自己缩在一个端庄的壳子里,很难再找到当时的感情。
我不动声色,别人看不出我的感情。不知道我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也不知道哪部电影让我感动落泪,哪个笑话让我捧腹。只要我发现有人在观察我的情绪,就会立刻变得不自然,并把它们藏起来。但是这样感觉一点都不好。
我的幸运之一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大量接触欧美的影视文化,也接触到国外的一些东西。相当于在我的生活圈破开了一个口子,让我窥得原有的世界以外的风景。我很喜欢美国人直来直去的性格——尽管有时候也很讨人厌,但好的那部分让我感觉很好。坦率地说话,坦率地面对自己和别人。我在尝试之后感觉好到甚至对欧美文化的亲近多过自己土生土长的文化。
倒不是说纯粹崇拜欧美文化,只是那种舒展的感觉让长期压抑的我感觉到报复性的释放。我高高兴兴地告诉朋友我多么喜欢她们,然后从她们脸上看见和曾经的我如出一辙的不知如何自处的表情。我直白地说荧幕上哪个漂亮男人女人让我想跟TA睡觉,那种感觉很解压。我只是喜欢,我只是想要,我想表达。
我不知道,我想我顶多活那么短短一生,如果藏着想说的不说,究竟是在等什么呢。我的心里藏有热烈,我应该让它喷发出来留下痕迹。我不愿再缩回壳子里了。我开始一点点解放自己,而且感觉很好。除了对于家人还是有那种ptsd式的不安,我已经好转多了。这样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