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文章

         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是当代法国最受关注、也最有争议的几个左派思想家之一,作品包括哲学理论著作、政治评论以及文学创作。《爱的多重奏》是巴迪欧在2008年阿维尼翁戏剧节上与记者特吕翁所作的一次访谈的文字稿,彼时他已71岁。该书在宽泛的语境中谈论“爱”,从哲学、政治、艺术等维度对“爱”这一重要的人类精神现象进行阐述,体现了巴迪欧思想成熟期的深刻洞见。

        在书中,巴迪欧首先指出了在现代社会,爱情所面临的两大威胁,即基于理性算计的、试图规避种种风险的“安全爱情”,以及否认爱情重要性的享乐主义爱情观。两者实际上互相联系,即都认为爱情是一种“没有用处的冒险”。同时,他区分了当下三种流行的爱的观念,即浪漫主义观念,仅仅强调相遇时的喜悦;其次,商业、法律的观念,将爱变为一种契约;怀疑主义观念,认为爱不过是幻影。于是,站在反对的立场上,巴迪欧引用法国诗人兰波的话,“爱需要重新创造”,阐明了“捍卫爱”这一哲学观念。

         巴迪欧认为,爱是一种真理的建构。对此,他进行了哲学的思辨分析。当爱开始之际,是以一种偶然的方式出现的,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相遇”。在许多文学艺术作品中表现的都是这种相遇。但巴迪欧认为,与爱的相遇比起来,爱的持续更为重要,因为,爱首先是一种建构,是一种坚持到底的冒险,是一种持之以恒的胜利,不断地跨越空间、时间、世界所造成的障碍。

         基于爱产生的偶然性,可以说,爱处理的是一种“分离”,或者说差异,即“两”。也正是在此处,巴迪欧指出,爱是“通向真理的步骤”。尽管,爱情开始于相遇的偶然,具有着不可逾越的差异,但偶然应该被固定下来,成为两个人的共同命运,通过两人彼此不同的目光和视角的交流,从而不断地去重新体验世界、建构世界。世界能够以通过一种不同于孤独的个体意识的另一种方式来遭遇和体验,这就是爱的真理性所在:在爱中,人们对差异所持的是信任的态度,而不是怀疑的态度。

         因此,巴迪欧在书中排斥了宗教神学对“爱”的支撑,也不赞成爱作为“自我牺牲”,因为在他看来,这些观点依然是“一”统治“两”,而巴迪欧所要强调的是,是以一种非中心化的观点来建构一个世界,而不是仅仅为了“我”的生命冲动或者“我”的利益。这一立场背后,是巴迪欧的一整套哲学观和对于理想社会的设想,对于今人而言,是不无积极意义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可生活就是一杯水,总能让你吞下各种毒药。 第一章 “敷料,这两年没用的插头,你用的时候小心些。” “清澈。你怀疑我...
    uiu阅读 654评论 0 1
  • 每次看到妈妈在炖冰糖雪梨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要去取一小块冰糖放在嘴里,妈妈总是笑我,说我是馋猫。 现在生活越来越好...
    呼呼必胜阅读 627评论 0 0
  • “只有知道自己在哪儿,才能知道去往哪里!” 在自己的成长中,我发现,有一个特别有趣的现象,想啥来啥,刚刚还在为自己...
    艳滨阅读 1,176评论 2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