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的办公室比平日安静许多,只有键盘敲击声和偶尔响起的电话。陈念坐在电脑前,屏幕上同时开着三份文档:泰国考察行程草案、新岗位面试评估表、以及印尼系统故障的改进方案。
上午九点,她先与Rajan开了个短会。两人对着泰国地图,仔细标记计划考察的村庄位置。
“根据地形数据,这两个区域信号最弱。”Rajan指着北部山区的两个点,“但也是农产品最丰富的地区。”
陈念点点头:“那就把这两个点作为重点。联系当地农业合作社了吗?”
“已经通过泰国数字部牵线,约了下周三见面。”
十点钟,陈念拨通了第一个面试电话。应聘本地化专家的是一位在清迈生活过的女士。陈念没有问那些套路化的问题,而是直接抛出实际困境:
“假设我们要为一个泰北村庄设计支付系统,村民70%是文盲,50%只会说方言,你会怎么做?”
对方的回答让她印象深刻:“首先,我不会设计‘系统’,而是设计‘解决方案’。可能根本不需要手机,也许一套简单的彩色票据更实用。”
接下来的面试中,陈念特别注意应聘者是否具备这种跳出框架思考的能力。午休时,她给李明浩发了条消息:“建议在面试中加入实际场景测试,比简历更能看出真实水平。”
下午,她开始修改印尼系统的改进方案。昨天的故障让她意识到,光有技术备份还不够。她新增了一个章节:“人文应急预案”——包括如何通过当地村长、学校老师、杂货店主等关键节点传递信息。
“有时候,人脉网络比通信网络更可靠。”她在备注中写道。
四点钟,Amanda发来了泰国之行的物资清单。陈念仔细审核,添了几样东西:便携投影仪(用于晚间向村民演示)、充电宝(准备每人两个)、还有一本泰语图解词典。
“记得带些糖果。”她在回复中补充,“给村里孩子的。”
傍晚六点,陈念关上电脑。周六的加班到此为止,她坚持保留周末的些许闲暇。经过办公楼下的花店时,她买了一小盆茉莉——和母亲养的那盆很像。
晚餐是简单的外卖,她一边吃一边翻看那本泰语会话手册。基础问候语旁边,她认真标注了发音。“萨瓦迪卡”(你好),“坤柴央麦”(您身体好吗)。
手机响起,是母亲发来家里茉莉花的照片,开得正好。陈念回了一张新买茉莉的照片:“我也有一盆了。”
临睡前,她整理了本周的工作笔记。在周记末尾,她写道:“技术需要温度,工作需要节奏。不急不缓,才能走得更远。”
阳台上的夜风带着凉意,远处城市的灯火如星河倾泻。这一天没有惊天动地的突破,只有扎实的推进:面试有了眉目,行程初步确定,方案更加完善。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行,或许才是工作中最真实的状态。
明天是周日,她决定全天休息。关灯时,她闻了闻新买的茉莉,清香淡淡,正好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