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针对的话题——大学生翘课现象的分析。文章风格偏长,在注意力极度不集中的时代,有点违背大众口味,但认真看肯定会有一些启发。以下文章恰恰会分析到这个现象。
高中,我们对大学充满着无数的美好幻想,到了大学,绝对会让你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是如何走进你的世界。翘课,上课低头玩手机已经是整个大学的常态化了,但这绝不仅是学生的错。
曾经流传这么一段话:听了又不一定会,会了又不一定对,对了又不一定会及格,及格了又不一定会毕业,毕业了又不一定找得好工作,找得到好工作又不一定会取得老婆,取到老婆又不一定会跟你生孩子,生了孩子又不一定是自己的,那还去上课干嘛?
关于大学生翘课,上课玩手机等,很多老师觉得挺无奈的,没有听众的舞台是乏味的。那有关领导、老师的做法和态度是如何呢?
1、教育需要改革(但很多都是治表不治根)
2、严抓出勤(很多没有从本校具体情况做调整)
3、上课点名(留住一部分人,但留不住学生的心)
这都是从学生的视角找问题,很少有老师、领导从自己的视角找缺点、做改变。都抱怨学生现在越来越不懂事、任性、难教,以至于怀念以前教学生的情景。
那种“靠点名留住学生的老师,和靠怀孕留住男人的小三有什么区别”的现象是没有从本质上解决问题的。因为大学生大量翘课和上课玩手机,那是互联网发展,科技快速迭代的发展趋势所冲击的。
先说说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的整个社会学习状态是什么?
1、碎片化学习
2、碎片化时间学习
在互联网的时代,我们在上下班的地铁、公交车上,在吃饭休息时刻,在出差或旅游的高铁上,在路上、床上、甚至上厕所的时候,我们都拿着手机低着头看,这些碎片化时间促使学习知识很多时候都是碎片化的,我们的注意力严重被削弱。
如今的时代竞争很激烈,为了不被时代淘汰,我们不得不关注上百个微信公众号,订阅几十个逻辑思维“得到”订阅专栏或者喜马拉雅的订阅,我们还要关注n个头条号。但我们越学习越焦虑、迷茫。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时间消化,没有独立时间思考,很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问题出现在哪?
因为很多人是“碎片化学习”而不是“碎片化时间学习”。而老师的作用就应该指导在碎片化时间的学习。
碎片化学习就是在碎片化时间里,学习吸收碎片化知识,这是涉及各方面各领域的知识,但都是一点点。最大的特点就是,我知道我自己需要,但是我不知道我自己需要什么,因此这个社会给我什么,我就学什么,但对大学来说很多是相反的。
碎片化时间学习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集中精力学习某一个领域的知识,最大的特点就是我是碎片化时间的主人。
针对这两个概念的出现,学校方面如何反思呢?
在碎片化的时代,注意力不集中,那大学上课的课程一个上午或一个下午地上是否合理,两个概念表示获取的知识都可以从网上各个渠道了解,那老师照本宣读的方式是否太落后了......
在这种趋势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高校出现大量翘课和低头玩手机的现象,学校方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教学方式没有太大改进
2、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性地改变
3、没有从源头做好前提工作
一、教学方式没有太大改进
1、应试思维
时代在变化,科技在进步,但很多教学方式却很滞后。我曾经在一个网上看到外国教数学的一个视频。是关于一个计算的:43×25=?
网上很多人指责那个外国教学方式太复杂了,口算一下子就可以算出来了。
43×25=40×25+3×25=1000+75=1075,。
在互联网等各种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比计算速度比聪明根本比不过机器。教学方式应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想象力。
2、教学错位
我先来谈谈:小说家、小说评论家、大学语文老师
小说家的牛逼之处是可以写出大牛的小说(如莫言、曹雪芹);
而评论家的牛逼之处是告诉我们,这些大牛的小说牛在哪里,为什么这么牛,还有那些地方不够牛(如金圣叹);
而语文老师要干的事就是教你如何提高你的语文水平,以至于可以写出很牛的小说。
但很多大学老师恰恰扮演了“评论家”的角色,而不是“语文老师”的角色。在移动互联网普及的时代,评论家的观点知识到处都有,各种知识平台比比皆是。
大学老师应该因材施教,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提供一些不同的方法来提高学生水平。如果还按原来的教学方式传递信息,加上上课大部分时间念PPT,是没有人要听的。
3、简单的信息传递
我记得参加营销策划比赛给老师看的时候,老师说:这个观点很好,但把重要观点放在后面评委没有耐心看的。
后来发现很多同学都犯这个毛病,而且经常讲也改不了,我觉得老师只是简单地传递一下信息,没有深刻地讲解。
如果他把这一个环节当成一个重要的理论来深刻分析一下效果可能会改变。如老师举个例子:
嗨,经理啊,老王说他今天下午的会议来不了。小李的秘书说,小李明天晚点才能从国外赶回来。张姐说他不介意晚一点开会,她觉得明天开也行,但是明天中午之前她没时间。还有,会议室明天被占用了,但是后天还没有被占用。我觉得会议要不改成到周四吧?你觉得呢经理?
这样表达是否很费解,如果改成这样:
经理,我建议今天下午的会议改成后天,因为:
1、老王和小李今天来不了,所以今天不行了;
2、会议室明天被占用,所以明天也不行;
3、而后天大家都能到场而且有会议室
(百度副总裁李靖案例)
经理往往很忙,而参赛评委一样,所以策划案在这样的场合应该结论先行。我们应该用演绎推理构思,用归纳推理呈现。(两种理论在《金字塔原理》有讲解)
我就不展开来说,在互联网的时代,本来很多表面的东西都可以在不同的网上查找,很多人往往缺乏一种深刻思考问题的思维,这是和上面碎片化学习对应了。此时有深刻的见解一定更能吸引学生听课,此时的听课才有更大的价值所在。
二、教育模式没有根本性的改变
如今,传统学校的组织形态优势正在退化,而劣势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凸显。尤其在标准统一、组织固化、运行机械以及在创新能力培养上的缺陷,更是让学校教育,课程设置饱受质疑。
近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全新的学校组织形态,只可惜都是外国的。如Facebook创始人咋克伯格等人投资的Altschool,无论学生处于何种状态,都会定制一个合适他的课程计划。
未来的学校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科技下,将打破固有的组织形态,采用弹性学制和扁平化的组织构架。根据学生的能力而非年龄来组织学习;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提供灵活的教学安排,加强不同学段的的衔接。为学生提供富有选择、更有个性、更加精准的教育。
在很长一段时间可能改变不了,但我们的教育应该朝这个趋势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智能设备的发达,学校应该辅导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很多老师还是以灌输方式进行教学,很多内容都可以从各种学习网站查找,翘课能不严重吗?),比如在哪里可以寻找到相应的资料和讯息,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智能设备而不是禁止。
大学的教学方法应该做一些调整,减少长篇大论式的教师宣讲和照本宣科的讲解,应该采用o2o的教学模式,线下上课重在体验和互动,这是在学习网站没有的优势。
以前上学缺乏信息,网络不普及,很多知识只能从老师那里得到,所以上课非常认真做笔记。而现在大学生每人都有手机,老师讲的内容基本都可以随时随地查找。
但老师的教学模式没有改变,现在很多老师其实应该不把传递信息作为重点,而是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帮学生把碎片化信息整合,教学生如何运用知识。这样的课堂才有吸引力和价值。
三、没有从源头做好前提准备
现在的大学严进宽出有很大弊端,学生在专业上的安排更是缺乏基本的了解,这会导致所选的专业不是自己感兴趣的,这两个因素会大大削弱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毕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据调查显示,在我国,超过八成的大学生不知道自己为何而学,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没有明确自己的就业方向。(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占很大一部分)
高考为了应试都是聚焦在分数上,辛辛苦苦奋斗三年却报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原因很多学生对各个专业没有基本的了解。
高中那么多选修课,我觉得很有必要开一个课程关于大学各个专业的讲解,这个从源头上做好准备一定可以减少翘课率和失业率。
结束语
未来的大学一定会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科技而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美国教育委员会将未来大学生分为五类:
1、传统年龄段具有求学欲望的群体
2、传统年龄段以就业为目的的群体
3、传统年龄段对未来没有规划的群体
4、有过工作经历且希望获得职场晋升的群体
5、有过工作经历想要转行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