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何其有幸,
见证历史的诞生!
文丨旧故麻袋
∨
第9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了帷幕,除了心疼颗粒未收的《爱尔兰人》之外,也被“创造历史”的《寄生虫》给震惊了!
《寄生虫》不仅拿下了奥斯卡的“最佳原创剧本”、“最佳国际影片”,还将“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收入囊中,四项大奖齐聚,成了本届奥斯卡毋庸置疑的最大赢家,并创造了韩国电影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奇迹!
得知《寄生虫》拿到“最佳导演”时,我激动地发了条朋友圈。由于整个朋友圈被“疫情”和“复工”这两大困扰包裹,唯独我这条“见证奇迹”的内容发布得有些不合时宜,所以不免会收到一些夹带“怨气”的留言,比如:韩国电影拿奖,你激动什么?
是啊,《寄生虫》是韩影,奉俊昊是韩国导演,拿再多的奖项,与我何干?但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能在有生之年见证:亚洲电影的崛起、国际组织的大度。真的很荣幸,也很感动。
其实,整场奥斯卡颁奖礼,大家对奖项都心知肚明,几乎可以称得上是毫无悬念,甚至有很多影评人的奖项预测名单和奥斯卡颁布的名单有90%的吻合,唯独“最佳导演”、“最佳影片”这两个奖项打破常规。
在奥斯卡颁奖礼前夕,影评人们纷纷给出了心理预期,也给出了自认为最合情合理的“预测名单”。
“最佳影片”呼声最高的是《1917》,但很多影评人更钟情《小丑》,毕竟在大多数人看来《小丑》思考的是当下社会、敏感话题、社会心理,甚至挑战了大众审美,而《1917》思考的是电影、是技术、是形式、是艺术。
“最佳导演”几乎没有悬念的会落到《1917》的导演萨姆·门德斯手上,当然如果不是Netflix出品,《爱尔兰人》拿个“最佳导演”也不是问题,而且《爱尔兰人》也有资格拿,可因为是Netflix出品,所以《1917》最大的劲敌依旧是《小丑》。
所以奥斯卡颁奖礼当天,大家把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1917》上,没人会把《寄生虫》放在心上,我也是。
观摩奖项,《寄生虫》拿下“最佳国际影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最佳原创剧本”劲敌颇多,至于“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我压根就没把《寄生虫》算上,毕竟是“亚洲电影”,奥斯卡组委会应该不至于做这么出格的事。
可我忘了2020年可是“魔幻”的代名词,今年什么大是大非,大灾大难没见过,区区一个颁奖礼,做些出人意料的事又有何稀奇的呢?结果还真就见证了奇迹。2020年,不得不服啊!
拿到第一座小金人时,奉俊昊导演高兴的像个200斤的胖子,对着小金人傻笑,笑容透露着“不可思议”,也透露着“得偿所愿”,之后拿到小金人,他表示了自己的激动,说:“我们没想到会发生这样的事!”
当他获得“最佳导演”时,他以为今晚属于自己的“荣耀时刻”应该结束了,没想到颁布“最佳影片”奖项又上了领奖台,他表示要喝酒庆祝,并说:“我准备好喝到明天早上了!”
“人生得意须尽欢”,说的可能就是这样的时刻吧。《寄生虫》打破了韩影在奥斯卡颁奖礼上“0”的突破,里程碑式的赢面,足以让《寄生虫》成为奥斯卡颁奖礼历史中的一段“佳话”。
四座小金人,不仅为韩国电影赢得了脸面,也为亚洲电影赢得了脸面,此后,亚洲电影进军奥斯卡就更加有信心了。只要电影足够优秀,就能拿到与之匹配的荣誉。
得了奖的《寄生虫》,除了夸赞和掌声,自然也会有一些争议,有部分观众觉得《寄生虫》被过誉了,电影也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优秀。
个人愚见,《寄生虫》实至名归。电影虽以韩国为背景,但拥有惊人的世界性,它的标签不再鲜明,甚至可以发生在世界的任何角落,故事背景都能成立,黑色幽默的展现方式,现实又荒诞,通过小人物的视角来揭开这个时代的不堪和体制的冲突,“政治正确”向来都是奥斯卡组委会的评判标准,在这一点上,《寄生虫》的确能受到评委的青睐。
从《杀人回忆》到《母亲》、从《汉江怪物》到《雪国列车》,奉俊昊终于在《寄生虫》里找对了感觉,迎来了蜕变。
最后,放上本届奥斯卡获奖完整名单,宅在家中,不如刷刷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