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张汉良

            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不一样的年,金色的童年,快乐的童年,精彩的童年……但是有一个美国少年,他的童年比我们更惊险刺激。

            这位少年是汤姆·索亚,是美国的大文豪马克·吐温所作的《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主人公。

          汤姆索亚是一个天真活泼,敢于冒险,追求自由的小男孩。他幼年失去母亲,由严厉的姨妈收养。聪明顽皮的汤姆可不受到姨妈和老师们的管束,常常逃学闯祸。一天深液,他与好朋见哈克贝利,无意中目睹了一起凶杀案!他们十分害怕,便一起逃到了一座荒岛上当起海盗。这下可好了,弄得家里人以为他们被淹死了。便伤心地为他们举办葬礼。结果他们却出现在自己的葬礼上,吓了人们一跳。一番闹剧过后,汤姆内心的善良还是战胜了害怕,勇敢地站出来,指认了凶手。后来,在一场野餐活动中,他与他心爱的故娘贝琪在岩洞中迷了路,整整三天三夜的饥寒交迫,时刻着面临死亡的威胁,但最终顺利脱险,并且和好友哈克一起找到了凶手埋藏的宝藏

        小说的时代写在南北战争前,写的虽是圣彼得堡小镇,但这座小镇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缩影。马克吐温通过汤姆索亚的冒险经历,对美国虚伪庸俗的社会习俗、伪善的宗教仪式和刻板陈腐的学校教育进行了讽刺和批判

      文中的汤姆索亚绝不仅仅是一个逗人发笑的顽童,作为马克吐温用来颠覆当时流行的说教式的儿童文学作品的一个角色,他首先反抗的就是大人社会的道德标准。比如,他蔑视大人眼中的好孩子。即便是他的种种恶作剧和冒险,如果细细追究起来,其实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渴望别人承认,要成为一个英雄。

          这本书争议最大的是结尾。因为在故事最后,一直反抗大人世界的汤姆居然妥协了,被一直渴望逃离的所谓文明社会收编了,和大人站到了一起,不但自己成为了一个好市民,还把逃走的哈克贝利找了回来,规劝他做一个体面人,接受那个有钱寡妇的收养,不然连他汤姆自己都会被人瞧不起。

          这可能会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量。然而,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待汤姆的这种变化,这本书的原版编者约翰·C.葛伯就指出:“作品其实是对成长进程的一种嘲讽性的说明,因为汤姆最后更接近于圣彼得堡的成人,这些成人往好里说是虔诚而善感﹔往坏里说则遇事不能容忍,生性残酷。马克吐温很可能是想提醒读者:人们在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往往越来越看重社会习俗和社会的赞许与否,越来越丧失我们对个人自由的热爱。”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