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傍晚吃饭时的对话。
文文说:“妈妈,你快来把我的纸弄平。”
这张纸是文文幼儿园里带回来的,在路上,孩子不小心将之弄皱了,因为是硬纸,就很难整平。倔强的孩子一直吵着要我弄平。
回家我忙着烧饭,孩子看动画片。
开饭了,我们都围着桌子吃饭,文文一个人在沙发上玩,他大概又想起了这张纸,于是又开始吵着让我弄平。我就说:“文文,你先来吃饭,妈妈吃好饭后用熨斗试着熨熨看。”
文文不肯,他爬在沙发上,说了一句:“妈妈,你不来的话,我就把衣服扔到地上了噢!”
孩子真的顺手一甩,把我搭在沙发上的防晒衣扔到了地上。
丈夫急了,他一下子站了起来,要求孩子把衣服捡起来。然后他顺口就来了一句:“你赶紧捡起来,不然的话我就把你的纸片扔掉了!”
我在一旁忙提醒丈夫,你说的时候,后半句不要说。
真的,我就发现文文最近在说话的时候,很喜欢威胁人,他的表达方式是:“你……,不然的话……”,或者是“我就想……否则……”
一开始我听了非常生气,小小年纪,竟然开始威胁人,从哪儿学的?
答案其实很快就找到了,孩子在表达自己意愿时,他不知不觉学习了爸爸妈妈以及奶奶的说话模式。比如妈妈会在孩子不愿睡午觉的时候,说:“文文,赶紧睡觉去,要不然等下妈妈不带你去玩了。”孩子不肯吃饭,奶奶会说:“你再不吃的话,奶奶不给你看电视了。”大人向孩子提要求的时候,几乎都用了威胁的方式。这种方式有时很奏效,所以我们越来越习惯地用这种模式去要求和规范孩子的言行。
时间久了,孩子就模仿了大人的说话模式。而且,他用得更到位。我们大人往往就是动动嘴。而孩子说了之后就是直接执行。有时把我们气得怒火直上,这小子,什么时候成了小霸王了!
最近这段时间看报、看杂志的时候,发现文章里经常出现“原生家庭”这个词。原生家庭非常重要,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的许多言行都是深受父母的影响,很多时候,孩子的一言一行就是父母言行的翻版。
文文最近的表现不就是活脱脱的例子吗?
我和孩子爸爸及时作了沟通,孩子要改,首先我们大人得改变与孩子的表达模式。否则,再多的和批评和责骂,可能不但无效,而且适得其反,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改变是件难事,尤其是心急时,马上会原形毕露,又一次出现“威胁论”了。
多互相提醒吧,考验还在后头呢!
孩子的表现就是父母言行的镜子,作父母的就做好修行的思想准备吧,这路远着呢!
读《中国智慧》,记住一句话,越是高级的东西越简单,越是真理越明了。这来自《易经》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