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味》共分四辑:四方好食、至味在人间、吾家小史、那时巷情。作者用朴素的视角、独特的抒情、近乎白描的手法讲述着吃食与文化:“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字里行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
2020年5月5日 农历四月十三 立夏 周二 雨
一
“妈,今天语文课上,老师一让读那高邮鸭蛋,我的肚子就开始咕咕叫了,”家中小女上初中时,有一天中午一进门就对我发表感慨,“尤其是读到‘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眼前满是高邮的鸭蛋……我以为光我想入非非来,班里还有人发出奇怪的‘哧溜’声……你说那高邮鸭蛋真就那么好吃?”
当我手捧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味》,重读《端午的鸭蛋》,哈,脑海中蹦出的居然是小女讲述的课堂趣事。顺着场景想象下去,得有多少学生在那节语文课上憧憬高邮的鸭蛋,“画饼充饥”一回?课后,又得有多少学生请父母快递回高邮鸭蛋,边品尝边感受那声美味的“吱”一声?
是的,我家小女如愿以偿——于那年端午节吃上了快递小哥送来的高邮鸭蛋,但却未见那红油“吱”地冒出。两相比较,小女更乐意品尝我们新泰当地的特产——宫里咸鸭蛋啦!我问小女,有无失望或遗憾?均摇头后,甩我一句至今让我愈品愈觉高大尚的至理:“妈,这时代,除了满足味蕾,是不是更需要品味文化?我和我们同学品的是汪老先生吃食背后的那味儿!”
连初中生都懂汪老先生,我,老矣?
黯然,但不神伤——我,生于70年代末,家中排行老三,当年生活拮据,我对食物有着天然的敬畏,只要能饱腹,就是上上等,哪里顾及“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直到现在,也是固执于这般模样!一碗泡面,“哧溜”得热情似火,一盘小咸菜就火烧也“砸吧”得风生水起。这点儿真就随了父亲,娘总说,“你爹好吃手,吃块石头也是香的!”以前总觉得娘说得不得体,现在却欢喜娘也这样评价自己,“吃么么香,身体倍儿棒!”
待看了汪老先生的“四方好食”,羡慕之余空留些许遗憾——“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原是辜负了食材,辜负了大自然四季的馈赠。于是,下定决心,自今年的五一劳动节开始,“起舞”厨房,一饭一蔬,碗碟交响,算是对“食文化”的自我救赎吧?哪怕一开始“口味单调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汪老先生还说,“有些东西,本来不吃,吃吃也就习惯了”。敲打着这句话感觉和鲁迅先生那句有异曲同工之妙——“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化用在我的身上,就应是,“有些东西,本来不会,做做也就会了”!
可不,五一长假这几天,就此践行——晨起5:40,快速发面,蒸出的小花包子也深得小女喜欢,统筹时间熬出的小米粥细软喷香,小女“哧溜”声声,似为我的行动而点赞。
二
汪曾祺先生的《人间有味》本是四月共读书目,我却偷懒没能按时上交作业。五一小长假细读,将功补过。
如果说辑一“四方好食”颠覆了我的美食思维,重启我对美食的自我救赎,那么辑三“吾家小史”便是温润我心底最柔软的那味调料——
置田地,开店铺,白手起家的祖父;不知休息,没事时也总在捻麻线的祖母,似一帧帧剪辑过的久远老电影,述说着那个时代的琐碎日常。爱赏花的生母、为汪老刷屎裤连眉头都没有皱一下的归宁继母、陪父亲度过漫长艰苦沧桑岁月的任氏娘,都在汪老极近白描的文字中呼之欲出,立体形象,大家闺秀之风范!最让我肃然起敬的是汪老笔下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父亲的名言,更是父亲一生的践诺!您尽可想象,学校开园乐会,父亲受邀到学校为汪老和同学伴奏;汪老17岁初恋,暑假在家写情书,父亲在一旁瞎出主意……这样的父子关系,要多铁就有多铁,要多哥们就有多哥们,真是可叹可贺可羡!
想到当今社会,如若汪老先生父亲一样的好男人多一些,或许如北大女生包丽事件就少之又少——有父亲的呵护,有父亲的包容,她就会对自我,对爱情有清醒的认识;那牟同学若有“成兄弟”的父亲,也就会对自我,对爱情有更大的担当与责任,而不至于“变相”折磨人,摧残人!有文称,为什么包丽丽事件始末总是母亲在发声,而不曾瞅见父亲的一点声响。想来,“父亲”缺位、“父爱”缺失这已经成为一大社会问题,应引起关注!
所以,回味汪老先生父亲对孩子的爱,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父亲真是既有担当又做成了榜样,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汪老先生也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与自己的儿子也成为了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
“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子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多么有见地的为父之道!如若每一位父亲都能如此,孩子将是多么幸福,家庭将是多么和谐,社会将是多么安定!
三
不知不觉写下了上面这些文字,不快,却很享受。
《星斗其文 赤子其人》是汪老先生辑四“那时巷情”中的一篇文章,讲述其师沈从文先生轶事,其中一节汪老先生初到上海,找不到职业,情绪很坏,沈老师写信大骂他:“因为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中有一支笔,怕什么!”这样的臭骂对汪老先生来说,很是受用——沈老师对学生了如指掌,更相信他的创作才能!我想也正是因为沈老师的这种鼓励,汪老先生才自信地在文学道路上开步走!而且走得那么敞亮!这种师生情谊,无不诠释出“真,善,美”的节奏!联想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教育方式,也是可以这样“先抑后扬”激将一下的!
在这篇行文中,我还读出了沈老师“耐烦”的要义——锲而不舍,不怕费劲!“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而且积累了那么多的学问,真是一个奇迹。”我想,您对汪老先生对沈老师的评价也是信服不已的!沈老师身体力行,力证“一万小时定律”的神奇魔力!
汪老先生又“耐烦”地接过这神奇的魔力棒,从“烟火吃食”慢慢写起,乡情,家味,文火慢炖,一场场让人垂涎欲滴的精神盛宴兀自开出花来,温润你我——“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一尝。”如此生活态度,如此生活境界,确需我们每一个人好生修炼,是的,“人生忽如寄,莫辜负茶、汤和好天气”,我想,先生的这种生活态度,将照亮与其文字相遇的每一个读者。
我,自然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