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的名相谢安,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士人的人格典范,就连狂傲如李白者,对其人格亦充满了敬仰,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其二写到:二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
1风神秀彻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其父谢裒,官至太常。
谢安还只有四岁的时候,桓温的老爸桓彝到谢家来做客。这桓彝也是个有名的大名士。桓大名士到了谢府,一见到四岁的谢安,立刻就喜欢上了,忍不住地赞叹,哎呀,这孩子好啊:“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这个王东海就是王承,也是当时很出名的人物,为官清静,很受百姓爱戴,并且极有风度。
谢安少年时曾拜访名士王濛,与王濛清谈多时,他离去后,王濛之子王修问:“刚才谈话的客人是什么样的大人物?”王濛说:“这位客人勤勉不倦,日后定将咄咄逼人。”当时的宰相王导也很器重谢安,青少年时代的谢安就已在上层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悠游隐居
谢安虽然很早便有了重名,但他和一般的士族玄学名士不一样,没有那么急躁地进入仕途,而是隐居山林,对仕途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拒绝应召的谢安干脆隐居到会稽的东山,与王羲之、许询、支道林等名士名僧频繁交游,出门便捕鱼打猎,回屋就吟诗作文,就是不愿当官。
谢安曾到临安山,坐在石洞里,面对深谷,悠然叹道:“此般情致与伯夷有何区别!”又曾与孙绰等人泛舟大海,风起浪涌,众人十分惊恐,谢安却吟啸自若。船夫因为谢安高兴,照旧驾船漫游。风浪转大,谢安慢慢说:“如此大风我们将如何返回呢?”船夫听从吩咐立即驾船返航。众人无不钦佩谢安宽宏镇定的气度。谢安虽然纵情于山水,但每次游赏,总是携带歌女同行。
3东山再起
谢安在四十岁时,迫于当时朝廷政治力量的平衡和其弟谢万被贬为庶人后的谢氏家族“门户中衰”的压力,终于在东晋简文帝司马昱当政的时候千呼万唤始出来。
公元360年,谢安应征西大将军桓温之邀担任他帐下的司马,谢安从新亭出发,百官都为他送行,御史中丞高崧对他开玩笑说:“足下屡次违背朝廷旨意,高卧东山,众人常常议论说,谢安石不肯出山做官,将怎样面对江东百姓!而今江东百姓将怎样面对出山做官的谢安石呢!”谢安深有愧色。他到桓温的府第,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经历,欢笑终日。离开后,桓温对左右说:“你们是否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后来,桓温去谢安的住处,正碰上谢安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理罢,让侍从取来头巾。桓温制止说:“让司马戴好帽子再相见。”桓温就是如此器重谢安。
公元361年,桓温即将北征时,谢万病逝,谢安乘机投书请求奔丧,离开了桓温。不久,被任命为吴兴太守,他在任上声誉一般,但离开后便为众人所思怀念。不久被征召入朝担任侍中,又升任吏部尚书、中护军。
4竭力辅政
简文帝死后,年幼孝武帝接过皇位,在谢安和王坦之辅佐下,使东晋政权稳定下来。
桓温死后,谢安升任尚书仆射,总领吏部事务,加任后将军,与尚书令王彪之一起执掌朝政。公元376年,谢安打算让中书令王蕴出镇,于是让桓温之弟桓冲解任徐州刺史,由王蕴接任,朝廷命谢安总领中书事务。为了缓和矛盾、稳定政局,谢安实行了着眼于长远,以和谐安定为重的执政方针。桓冲认为自己的德望不及谢安,心甘情愿地以镇守四方为己任。谢安也用桓冲都督徐、豫、兖、青、扬五州诸军事和徐州刺史,镇守京口,后又转任都督七州诸军事,兼任荆州刺史。谢安心存仁义,辅助朝廷,劝导百官,即使是会稽王司马道子也依赖于谢安的辅助调和。
同年,谢安兼任扬州刺史,朝廷允许谢安可带甲仗百人入殿。当时,孝武帝开始亲政,升任谢安为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谢安坚决辞让了骠骑将军之职。
公元377年七月,朝廷加任谢安为司徒,他所统辖的后军文武官员都配上高级府第,谢安辞让不受。朝廷又加任谢安为侍中、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及幽州的燕国诸军事、假节。
5交权病重
公元385年四月,谢安主动交出手上权力,自请出镇广陵的步丘,建筑新城来避祸。孝武帝在西池为谢安设筵饯行,并敬酒赋诗。谢安虽受朝廷嘱托,但隐居东山的志趣始终未消失,每每露于形色。及至出镇新城,携带全家前往,制造泛海的船只和装备,打算等到天下大体安定后,从水道回东山。但不久后,谢安病重病。八月二十二日,谢安病逝于建康,享年六十六岁,孝武帝在朝堂里哭吊三天,赐棺木、朝服一具,衣一套,钱百万,布千匹,蜡五百斤,追赠太傅,谥号文靖。因为谢安没有陵苑,于是诏令在府中备办丧事仪式。到安葬时,葬礼规格与桓温相同,又以击败苻坚的功勋,追封庐陵郡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