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是什么?你会怎么定义、并向不熟悉这一领域的人介绍它?
6月24日晚,读客行的小编东方乾,在深圳的【101城市书房】和当地书友们,分享了一个入行两年的小白,对于互联网的认知和看法。
一、“互联网”这个概念
这一段不会讲太多细节,更多的是聊聊大概的脉络,看它是一个怎样的概念。
1、从带来便捷的工具,到借此盈利的企业
你们会怎么定义互联网?在我看来,互联网首先是一个工具,特别好用的工具:
1、打破了信息屏障,让人们的互动突破了血缘、学缘、地缘的隔离;
2、丰富了人们互动、娱乐的形式;
3、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优化了办公的方式。
当这项工具开始进入生活和办公,但尚未深入人心之前,就有很多企业抓住机会,以开发这些“工具”盈利。
当然,那个时期IT企业的盈利方式很多样化,除了像传统工程企业一样,使用“包工、交付项目、收款”的传统方式,也有通过广告流量变现、产品内设置增值服务(最典型的是游戏里的“装备”),等等
2、企业鹊起,催生行业热潮;行业兴衰过后,概念云集
当这个趋势形成热潮,产品、企业鹊起之后,并形成一个行业之后,会有很多热钱流入其中,形成泡沫。在一番“非理性繁荣”之后,幸存下来的幸运者、冷眼旁观的分析者们又会开始总结各种规律,诞生各种“互联网思维”。
这其中有的是对行业变迁后中肯的分析,比如【用户体验】的观念被强化,又如【迭代】的思维跟着互联网产品“易复制、易传播、边际成本低”的特性而诞生。
也有的,其实是对自身某项优点的肯定及强化,最初的,比如马云的“成功学”、任正非的“狼性”、李开复的“初心”等等鸡汤式的内容,昙花一现,不细讲;后来包括了很多实干人士的经验总结,入门的如同《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本书,同行交流的,如很多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在互联网论坛上发表的工作经验。
当行业先于学校形成理论体系,并借由互联网传播开来,更因为后来这个概念开始与传统行业进行“互联网+”的结合,互联网这个概念就从一个工具,最终蜕变为一个“概念”。
对于那些鸡汤式的概念,确实不是成功者为了成功沽名钓誉,说一大堆能轻易引起共鸣的“理念”,而缺少“理论体系、战略、战术、方案”层次上的指导性内容;我推测,内心深处,更多的是一个幸运的强者,希望放大自身实力因素对事件的影响,而弱化看客们对于客观因素的关注吧。
PS. 对于“理念-理论体系-战略-战术-方案-执行”的想法,我希望在另一篇文章《从理念到方案》里来细讲。
二、社群:重新定义归属感
好吧,用很长的篇幅来开头,说完互联网作为一个“概念”的含义,我想说说为何这次做分享,是从“社群”的角度入手。
1、自己去年和朋友组建【读客行】读书社群的经历,这份自己主动选择的“事业”、能激发自己主动思考从战略到执行的事业,让自己对于“社群”这一概念的理解比其他互联网领域的概念要更深;
2、这次是在【101城市书房】做分享,而我觉得书房本质上,也是一个社群;互联网的“产物”很多,我希望挑一个与大家切身相关的内容,来开启这一系列的分享,避免讲太多“对大家帮助不大,即使正确也没用”的概念。
那什么是社群呢?最简单粗暴的定义就是——一群有共同目标的人,就构成一个社群。
都喜欢小米/苹果手机,组成米粉/果粉群体;都追一个明星,成了这个明星的追星族;都认可罗辑思维的内容,成了罗胖的粉丝,少数成为罗辑思维会员的则是铁粉了……
当然,像我们的【读客行】读书社群、【101城市书房】,也是因为一群人有共同的追求、有相似(但不尽相同)的三观,所以走到了一起,顺畅交流、共同成长。
过去,我们对于一个组织的归属感,以外在因素界定,如血缘、地缘、单位等,现在,我们更愿意对内在因素同频的集体产生归属感,像前面提到的,观念、爱好、追求等。
三、借助社群,可以达到什么目标?
其实社群这个概念,真的火起来,还不是因为很多人通过互联网、突破了地理、组织的限制找到志同道合者,事实上,受限于影响力,很多社群还是信息孤岛的状态。
而产生影响力的社群,多半由具备较强组织能力、个人魅力、
1、从苹果到小米:那个“匠心”还没被玩坏的时代
2、在线学习:这个时代的焦虑与轻浮
3、谈谈我们的读客行
四、追求
1、优质原创内容的壁垒与风险
2、再谈匠心:斜杠青年的光荣与梦想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