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名、要利、还是两个都不要?
——由一位老人谈起
前几天,有一个去世了,他就是著名发一家许渊冲。
之所以没有在翻译家之前加“我国”,因为目前在国内,老爷子已经是个很有名的人,无需加;之所没有加“国际”两个字,那是因为此人是否蜚声国际,可能还有人怀疑,这里先不加。
许老爷子在国内出名的那一次,说起来有些滑稽。我在网上的看到过。他去参加一个节目——《开学第一课》,当时已经96岁高龄老人了,耳朵有点背。因为身体的原因,在节目现场他需要坐着与观众交流,主持人董卿为了与他更顺畅地沟通,手持卡片,单膝跪地。
这一跪,获得当时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觉得董卿这一跪,直接跪出了董卿了她的素养,被称为“最美主持人”,成了一段时间的网红。许老爷子,也因为这一跪获益良多,非故意蹭了董卿的热度,也从此开始,名声日渐声隆,广为人知了。
2019年,老爷子又参加了董卿主持的《朗读者》,他当时递给董卿一张自己的名片,上面写着: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节目中他三句话不离本行,思维自觉不自觉就滑回了自己的翻译王国。他回忆起翻译的第一首诗,是林徽因的《别丢掉》: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97岁的老爷爷,在现场当即朗诵起这首诗时候,从第一句开始,声音出现哽咽,双眼泛红,第三四句的时候,已经是满面动容,泣不成声了。那种与诗人共情同悲的心绪,起伏难平,感人至深,节目现场很多人都深受感动,随之留下的眼泪。
可以看出,许老师是一个很纯粹的人,是一个感情诚挚,充满真和美的人。
后来,有一个生活记录片,记录了老人的一段日常生活。
97岁,普通的公寓楼,定时有规律的作息,有节奏的生活,朴素而又简单。除了傍晚的时候下楼骑一下自行车,锻炼锻炼身体,老人几乎都在自己的书房,伏案翻译,谢绝来人来访。因为他还想赶着完成自己的一个梦想——把《莎士比亚全集》翻译完。每天1000多字,已经坚持了好几年,当时已经翻译了十几部莎士比亚戏剧了。
在其生活记录片中,老人说中国现在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快,但是文化这方面还有欠缺,外国人不了解中国,中国人真正了解国外的也不是很多,他要担负起责任,架起这个沟通的桥梁,让双方互相了解,尤其是要把祖国灿烂的文化介绍到国外去。
2021年6月17日,许渊冲去世,享年100岁。
老人这一生,虽说也曾颠簸流离,但是也相对简单。职业方面主要是教书和翻译。就是这样简简单单,依然逐梦不停。老人后来摔伤躺在医院里,念念不忘的就是赶紧出院回家,继续翻译。
他是为名吗?是为利吗?好像都不是。他就是坚持在做自己觉得应该做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随着作品的日渐增加,名声只是一个附带品,来了就来了,没有去刻意追求过。
真正意义上的利,或者说普遍理解意义上的利,他也不曾获得过。老人后来因为摔伤,行动不便,没办法下楼。听说公寓楼要统一安装电梯,需要交纳费用,他却拿不出钱来,后来还是俞敏洪帮忙解决的。
生活中就有这样一些人,不为名,不为利,只是默默奉献,不停地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给予温暖。
也有一些人不一样,或为名,或为利,终日忙碌,但始终是方向朝内,以自己为重,认为自己先舒服了,才是生活的本质。
也有一些人,不为名不为利,但是他也不为自己,只是得过且过,碌碌无为,寄生于社会,只满足于做一枝藤蔓,敷衍社会,塞责众人。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然是能够给人温暖,纯真至善的人。当然,这只是社会的客观需要,充其量只能算作是一个导向,具体要做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人生,还是由具体的个人决定的。
许渊冲走完了自己的百岁人生,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但是人们却记住了他的名字。他的一生虽然物质生活不曾富有,但是其精神世界确实非常丰富。他自己认为,来过,生活过,工作过,追逐过梦想,这就够了。
通过他留下的著作,我们会记住他。
许渊冲,1921年4月18日于江西南昌,194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曾赴欧留学,后回国任教。
主要著作有《文学翻译六十年》、《中国不朽诗三百首》、《追忆似水年华》、《中诗英韵探胜》、《中国古诗三百首》等。
翻译了《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150多本书。
2010年被评委全国翻译行业最好荣誉奖——“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2014年8月2日,他获得了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是首位获得次殊荣的亚洲“翻译家”。
我想这个时候,可以在“著名翻译家”之前,加上“国际”两个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