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粒線體,根治慢性病》
*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代謝疾病
哈佛大學的克里斯多福·帕瑪博士提出一個概念,我個人極為認同,他說「所有的精神疾病都是代謝疾病」。要講出這句話實在是不簡單,因為整個醫學界幾百年來都搞不清楚精神病的成因。
30年前,當我還在台大醫學院上精神科學的時候,教授說,精神病分兩種,一種是「器質性」,就是大腦有受傷、撞擊或感染,產生各種精神病。另一種是「功能性」,就是用各種影像攝影檢查,甚至拿來解剖,大腦外觀看起來都正常,無法解釋為什麽這個人會得精神分裂症,哪個人會得焦慮症,哪個人又得憂鬱症。
不過,最近20年來,精神科學有很大的進展,已經在「功能性」精神疾病找到物質基礎,發現在大腦不同部位的細胞裡面有不同的代謝異常現象。在此,我們拿一個在精神疾病中很不容易治癔的躁鬱症來做說明。躁鬱症患者的大腦細胞以「有氧糖解」(aerobic glycolysis)為主,產生許多乳酸。這是因為該部位腦細胞裡面的粒線體受損,葡萄糖不容易透過丙酮酸進入粒線體,只好在粒線體外分解。葡萄糖可以進入細胞内,但卻不能進入粒線體裡燃燒,只好囤積在細胞質。這時腦細胞需要熱量,就只好一直使用有氧糖解,葡萄糖就會變成乳酸。
既然認清躁鬱症的成因是葡萄糖和果糖造成粒線體損傷,那麽要如何徹底逆轉,甚至治呢?雖然主流警學一直認為躁鬱症病人必須服藥一辈子,無法治癫,而且和飲食無關,但2023年哈佛大學教授群在《情感異常報告期刊》(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Reports)發表一篇論文,提出生酮飲食可能是一種很有效的躁鬱症治療方法。
最近幾年,相關論文如雨後春筍般相繼發表,認定躁鬱症是粒線體出了問題,而治療的方法就是使用抗氧化劑前驅物修復粒線體,以及採用生酮飲食,減少葡萄糖和果糖對粒線體的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