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在质疑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是真的那么大,很多专家也认为,不要给父母施加那么大的压力了,很多孩子的问题是被同伴、老师所影响的。
同伴和老师的影响肯定会存在的,但根据我的经历和我在生活中跟很多朋友的深度交流,我不断地验证后发现,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最核心的关系。
《父母的语言:3000万词汇塑造更强大的学习型大脑》的作者认为,“孩子一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健康状况都建立在与父母积极的、相互回应的、礼尚往来的基础之上”:
在一个小时内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的孩子平均听到的单词数量是200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听到的单词数量仅仅600个,另外父母对孩子的回应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在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每小时对孩子的回应有250次。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回应每小时不到50次。
当然,这里还要区分父母所表达的内容,是说了更多积极的话,还是说了更多消极的话,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父母每天都在用语言定义和描述着孩子,很多孩子逐渐变成了父母所描述的样子。有的孩子被这些语言“驱赶”,到最后成了语言里所塑造的那个人。
除了语言之外父母的行为模式也在影响着孩子。
我们想一想孩子和世界相处的方式是向谁学的?待人接物是向谁学的?对别人的不同态度会如何反应?
孩子每时每刻都在学习。
孩子与父母互相的过程中学习。如果孩子做错了事,被父母打哭了,他就学会了一件事:谁有权力,谁就说了算。父母不高兴,就把孩关在门外,说“我不管你了”。她孤单的在门外哭。这时,他又学会了一件事:生气的时候,会马上翻脸。
这些错误的互动方式,会让孩子的是非观,情绪处理能力等都出现偏差。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复印件”上的信息如果有错一定是“原件”出了错。
父母的语言在塑造孩子,父母和孩子的每一次互动。都在影响着孩子。孩子在观察父母的反应、模仿父母言行的过程中,建立了他们的世界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让孩子看电视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一些留守儿童每天都在看电视,因为爷爷奶奶没体力和精力带他们去参加其他活动。还有的父母把孩子的教育“包办”给了电视机,让孩子看动画片。那么,看动画片里阳光、可爱的小熊,孩子就会慢慢成为一个阳光健康的孩子吗?
不可能。
电视机里有故事、有语言,孩子也会模仿,但电视机是死的,不会互动。孩子模仿了动画片里的人物之后,电视机没有反应,他根本无从判断对错,也不会获得成就感,更不知道应该继续还是停止。
长期看电视的孩子会显得呆呆的,无论是表情,语言,还是行为都会有迟滞的现象。
孩子的监护人,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一定不要让孩子交给电视机,而要通过互动去影响和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