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大佬,央行向来喜欢时不时配合市场搞点动作刷刷存在感,然而最近这段日子,“定向降准”、“全面降准”、“央行买股票ETF”、“央行买卖国债”等等等等,自带话题属性的央妈可谓相当活跃。想要理解央妈的系列操作和市场对扩表的讨论,绕不开央行资产负债表,今天就来细数一下央妈究竟有哪些家产。
A资产结构
鉴于2018年全年数据还未公布,以2018年11月货币当局资产为例,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资产端”主要有以下项目:
➢ 外汇:通常说的“外汇占款”,是央行资产负债表中目前占比最高的资产;
➢ 货币黄金:是央行作为储备持有的黄金;
➢ 其他国外资产:包含(1)央行所持有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头寸;(2)特别提款权;(3)其他多边合作银行的股权;(4)“其他存款性公司”以外汇缴存的人民币准备金等;
➢ 对政府债权:指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政府发行的债券的金额,主要是财政部基于特殊目的发行的特别国债;
➢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再贴现、再贷款、逆回购操作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等所形成的债权;
➢ 对其他金融性公司债权: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向其他金融性公司,如证券、基金、保险等,发放的再贷款;
➢ 对非金融性部门债权:指中国人民银行发放贷款给穷远地区的经济开发而形成的债权;
➢ 其他资产:资产端没有划分类别的资产项的汇总。
央行各项货币政策的实施,都会在资产负债表上有所体现。
B主要分项
从结构上看,不考虑“其他资产”项,“外汇”、“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对政府债权”以59.21%、28.97%和4.25%的占比位列资产端的前三位,占据总资产92.43%的比重。央行扩表的路径在理论上也主要依赖这三项资产:外汇占款、对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和持有国债。三条路径也反映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不同基础:国外资产、银行信用、国家信用。
外汇:
“国外资产”项目下,包含三个项目:外汇、货币黄金和其他国外资产。目前,外汇是资产端中占比最大的项目。我国货币当局资产负债表中外汇的占比自1999年起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自1999年的39.8%攀升至2013年年底的83.29%,达到峰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18年12月仍然以59.21%的占比位居首位。
众所周知,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常年出现“双顺差”,由此导致大量外币进入中国。而1994年汇改后,中国实行强制结售汇制度,央行被动从商业银行买入外汇资产并投放基础货币,导致我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因“外汇占款”而投放大量基础货币,央行不得不动用央票等工具在市场回笼货币。
随着我国涉外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收支的主要矛盾逐渐由过去外汇短缺转为外汇储备增长过快。2001年起,我国通过改进外汇账户开立和限额管理,逐步扩大企业保留外汇自主权。一是放宽企业开立外汇账户保留外汇的条件。2001年,允许符合年度出口收汇额等值200万美元以上、年度外汇支出额等值20万美元以上等条件的企业,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后开立外汇结算账户,保留一定限额的货物出口、服务贸易等外汇收入。2002年,取消开户条件限制,凡有外贸经营权或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企业,均可经外汇管理部门批准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2006年,进一步取消开户事前审批,企业无需经外汇局批准即可直接到银行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
二是提高外汇账户内保留外汇的限额。2002年到2005年,账户限额为企业上年度经常项目外汇收入的比例由20%逐步提高到80%。2006年,改变仅按收入核定限额的方法。2007年,取消账户限额管理,允许企业根据经营需要自主保留外汇。2008年,修订后的《外汇管理条例》明确企业和个人可以按规定保留外汇或者将外汇卖给银行。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出口收入可以存放境外,无需调回境内。2012年4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刊文表明,我国实行多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
“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是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其他存款性公司的再贴现、再贷款、逆回购操作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等所形成的债权。
由于上世纪末我国资本市场尚处萌芽阶段,加之央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受限,基础货币投放主要通过对商业银行再贴现、再贷款等形式进行。
伴随外汇的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取代再贴现、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成为基础货币投放的主要方式,“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比例逐渐下降,2010年,该比例达到最低值3.1%。
2014年以来,在外汇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了改变基础货币投放被动减少的情况,央行创造了“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和“抵押补充贷款”(PSL)等工具来提供基础货币,从而“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占总资产的比例自2014年起逐步提升。
对政府债权:
“对政府债权”指中国人民银行持有的政府发行的债券的金额,主要是财政部基于特殊目的发行的特别国债。
需要指出的是,因为历史上的一些原因,为了停止财政部向中国 人民银行透支和借款,1995年生效的《中国人民银行法》第二十二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为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货币政策工具之一即是,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及外汇。第二十八条规定,中国人民银行不得对政府财政透支,不得直接认购、包销国债和其他政府债券。
因而央行所拥有的“对政府债权”均是通过二级市场获得。
2008年“对政府债权”金额突增,占总资产的比例从2.2%增加到9.4%;主要原因是,在2007年时,财政部向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金融机构发行总计1.55万亿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外汇,用这笔外汇投资成立了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而央行用出售外汇获得的人民币向中国农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购买了这笔特殊国债。
从资产端看,外汇、对其他存款性公司债权和对政府债权分别对应了基础货币投放的不同基础:国外资产、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货币政策实施和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资产端的构成和历史变动对应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啊,收尾太一本正经了,编不下去了,要做一个欢乐的传播人,请大家期待“负债篇”吧~
参考文献:
王永利. (2015). 外汇占款变化与央行资产负债. 中国金融(7), 26-28.
秦培景、裘翔、杨灵修.(2019).中国央行购买ETF可行性如何?从日本央行经验说起.华尔街见闻,2019-1-9.
徐燕燕,杜卿卿.央行买股票ETF?接近央行人士:没听说这样的计划,法律上也不支持,第一财经,2019-1-9.
简书作者:聊聊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