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有很多人跟我一样,一听到写作,满脑子的线条在转圈圈,根本不知道如何下笔,就算知道怎么下笔,也不过写出那么寥寥数个字,无论是文章的字数,还是文章的质量,都达不到自己想要的地步。
我非常羡慕那些下笔如有神的人,也不知道他们的脑回路是怎么样的。我稍微到网上查阅了一些资料,上面介绍到,写作的基本流程有如下几步:
逻辑整理,素材收集,内容包装。
逻辑整理是文章的骨架,是支撑整篇文章的关键所在,如果骨架不牢固,文章会给人一种很混乱的感觉,往往看完文章后,读者能理解的也只是片段,而不是整篇文章。
素材收集是文章的血肉,是让文章更具体的存在,虽然骨架是干货,但是只有干货并不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到笔者的意思和想要表达的情感。
内容包装是文章的升级,存在这世上的文章数不尽数,主题类似,内容重复的文章理所应当也是大大的存在,但是,同样的骨架,同样的血肉,却会出现完全不一样的读者体验。这就是内容包装上的技巧。就像摄影,平常人和摄影师拍的明明是同一样事物,但是最终给别人的感官体验区别却是极为巨大。
以上几步,是文章写作的基本套路,我看有许多文章也有提到,只不过用的词不一样,概括的也不一样,但是意思大致相同。
逻辑整理是相对容易掌握的一方面,因为形式相对固定,大多数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在表现,最简单的一个逻辑体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一般只需要掌握提问的技巧,逻辑基本清晰。比如开始写议论文:分几步?怎么开头?怎么引入?怎么分析?怎么举例?怎么总结?怎么升华?掌握提问的技巧,基本掌握逻辑整理。
素材收集是逻辑提问后的问题回答。这一个过程入门容易,精通难。世间素材千千万万,有好有坏,如何遇见想要的?如何选择出最佳的?这是一个磨时间的功夫,是一个日积月累,由量变转化成质变的过程。没有花费相当大的时间与精力去收集素材,往往文章的深度是有限的。
内容包装可以理解为写作的套路,只有套路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文章才能深得人心。这是最难的一部分,内容包装可以是妙笔生花的文笔,可以是别具一格的文章布局,可以是耳目一新的切入角度。唯有多读文章,多吸收套路,多思考创造套路,才能习得的技巧。
以上三步,其实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积累。
写文章本身就是自身的一种积累向外输出的形式。我们总是觉得写文章难,就是因为我们积累不够,连最基本的自己想写什么都不知道,那如何下笔?如何进行接下来的步骤。
积累是一个决定能不能写作的基本前提,而带着写作的目的去积累,会让积累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