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初很认真的读完正面管教一书,十月份的三个周天,参加了正面管教的家长课,按照书中的指导和家长课上学习的工具,已坚持在家中完成了四次家庭会议。
这期间最大的感触就是自己能更平静的对待孩子的哭闹,更能理解他的感受。通过家庭会议的召开,及时的化解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营造了良好温馨的家庭氛围。也能更平静的面对自己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更容易原谅自己和家人犯的错误。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一直保持着“feel better do better”的理念,坚持“connect before correct”。
在第二次家长课结束后,在班车上,一位奶奶带着孙子上了班车,可能孙子着急挤上班车给奶奶占个位置,不小心碰到了前面一位爷爷,等那位爷爷一上车,就破口大骂这个小孩和奶奶,奶奶看着自己心爱的孙子被骂,以她的见识和认知,那得赶紧骂回去,“哪能让我孙子受丁点委屈。”看的出奶奶使出了浑身力气对骂回去,想要护着自己的宝贝孙子。而小朋友看着奶奶被别人骂,也想拼命的保护奶奶,可是面对眼前这个坏人,他根本不是他的对手,只能坐在那边用仇视的眼神看着他,向着这个坏人方向,用脚踢,用手比划。而这位爷爷看着小孩指手画脚的,骂的更凶了。三个人就这么在公交车上僵持不下,司机劝了两声,见不管用,也就作罢了。
我坐在那边,内心非常纠结,想我要不要去劝一劝,可看看这位爷爷,身材魁梧,如果真的动手,我也是被打的份。可在看看这个孩子,才七八岁,此刻脸上却写满了仇恨。不行我是学过正面管教的,而且刚上完家长课,我能认识到他们之间萍水相逢,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现在僵持不下,可能也就只是需要一个道歉,或者一方安静下来就行。但如果让小孩去给爷爷道歉,有一定风险,一来,小孩气鼓鼓的,可能不太愿意,二来,就算小孩愿意,突然走到爷爷旁边,爷爷可能也会误会,以为要和他起肢体冲突,这样就更麻烦了。
我走过去,坐到小孩旁边,抚摸着小孩的胳膊,和他共情并启发式的提问“小宝,阿姨知道你很生气,阿姨能理解,这时候我们可能抱着奶奶的胳膊,和奶奶聊聊天,更能解决问题。你觉得呢?”小朋友立马不指手画脚了,奶奶看我给她孙子情绪稍微抚平了,对我也有了些好感,我赶紧主动和奶奶聊聊天“阿姨,您这是带孙子出去玩啊!”“带他上围棋辅导班,他喜欢这个,我每周都带他上,我孙子可厉害了……”吧啦吧啦……奶奶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情绪也平静了,刚才的不开心也就慢慢消退了。
如果没有看过正面管教一书,没有听过家长课,我可能也不知道如何去劝说,可能也没有底气站出来,主动和小朋友搭讪,和奶奶聊天。
当然在理解执行正面管教的理念的时候,并非一帆风顺,比如家庭会议,在开始第三次家长课前,我完成了三次家庭会议,但每次家庭会议做完,我心里都有些不平衡,因为有两次家庭会议前,我和婆婆都因为一些小事,各自心里都有些不爽。而家庭会议主要是我主持,心想我得做好表率啊,所以每次致谢环节,谢着谢着就变成我向婆婆道歉环节。所以三次会议后我对家庭会议有些排斥,但我也并没有意识到为什么?在第三次家长课时,我向老师提出了我的困惑,在老师的分析中,我才明白,是我理解错了家庭会议的致谢环节,致谢环节就只需要表示对家人的感谢,感谢最好具体到某个事情,对于我和婆婆之间的冲突,可以在下面的解决问题环节,把问题抛出来,问问大家是否觉得这是个问题,如果是个问题,一起头脑风暴解决方法,最终大家一起选定一个大家都认可的方法去执行。这样就不会存在我单方面的道歉,可能内心还决定事情不公。
正如平时瑜伽的时候我们需要一面镜子,正面管教执行的路上我们也需要这么一面镜子——我们的导师,帮我们稍微调整下姿势,我们就能施展的更好。
所以为自己能更好的育儿,育己,为我能更多的影响帮助他人,正面管教讲师班,我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