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要途径,新课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发展学生的交流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切的基础要建立在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到上来。以下是自己在实践中形成的几点思考。
一、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基础
“我喜欢这位老师,所以我喜欢他教的这门课。”这是学生所具有的的普遍的心理。由此,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做一位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显得尤为重要。所谓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并非是教师与学生的完全平等,而是指教师要从人格上尊重学生,让学生成为一个自由的个体,而不是活在教师的压力下。只有当学生感觉到自己被尊重时,他才有交流、沟通的欲望,从而在课堂上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有效的课前导入
一个有效的课前导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快速进入课堂。因此导入对于一节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在《搭配的学问》一课中,学生其实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很多搭配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在他们头脑中是一些零碎的,不成系统的知识。因此在这种背景下,课前导入就可以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作为切入口,我的设计非常简单,出示了题目后,问学生一句,关于搭配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知道的很多,想到最多的是衣服的搭配,这也是教材上的情境;还有关于早餐的搭配,甚至还有他们课下玩游戏时,小伙伴之间怎样进行搭配。这些都是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当老师提出:咱们这节课学的是搭配的学问,你觉得搭配里都有哪些学问呢?学生才会大胆猜测,积极参与。
无效的导入不仅会浪费时间,甚至还会起反作用,让学生思考之前那段时间是在干什么?记得自己在教学二年级《解决问题——能不能坐得下》这一节课时,导入就显得很无效。教材案例是这样的:二(1)班准备租车参观科技馆。有2名教师和30名学生,租下面的客车,坐得下吗?(客车给出的是座位图,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乘法和加法算出座位数,再比较)。而在这节课中,我的导入却侧重在“够不够”上,以小红买糖,拿的钱够不够来导入。显然着并不是课程的重点,学生在新授处的学习还受到了导入的影响,没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点。
三、以情境学习贯彻始终
兴趣是学习的出发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景进行教学,无疑对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有着积极地作用。这就需要身为教师的自己要善于从观察生活,思考教材,找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问题时,自己就从学生写日记的角度切入。当时的背景是,学生对于日记都很恐惧,于是我就以写的字数为主线,贯穿整节课,让学生在计算中认识年月日,并体验到时间的力量,积累的力量,增强学生写日记的信心。此外在教学《垂线的性质》一课时,我以设计赛跑路线为主要活动,从一个不公平的比赛路线,引导学生设计一个公平的赛跑路线,来认识距离这个概念,以及两条平行线间距离相等这一性质。
在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相信学生会更乐于学,那么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四、有效的课堂评价
想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教师对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评价就很关键。因为教师的评价,学生可能更加乐于表现自己。例如在教学四年级除法口算时,有对于学生估算能力的训练,而这一训练也是为了学生在后面的笔算中能够快速确定商是谁。课中,针对算式82÷40≈2时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是用什么方法把82估成80的?一位学生答道:用求近似数的方法。我说到:喔,你一下子就说到重点了,能不能更具体一些呢?认真思考一下咱们是用什么方法求近似数的呢?这时踊跃举手的学生很多,一方面可能是他们知道答案,另一方面我认为也有对学生的鼓励。因为学生知道了,即使说得不好,自己也有做的好的地方,渴望被认我想这是每个小孩子都有的心理吧。如果当时我直接说一句:还有其他答案吗?学生的反应可能不会这么热烈。
思考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我想仅仅以上四点还是远不够的,其中细节的地方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思考、研究的。但是只要这个问题装在心里,我想离答案也会越来越近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