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剧本杀大热,很多人的娱乐活动都加入了剧本杀这一项。在这波热潮中,电影行业也进行了相关的创作,剧本杀式电影开始被生产出来。但把剧本杀的剧本改用到电影中会有好的效果吗?《不速来客》或许能给出一部分答案。
对于这部电影其实有不少较好的评价,可笔者确实认为,它并不好看。
1. 节奏太慢,悬疑感不足
常看警匪、悬疑类作品的观众应该知道,或者有所感觉,这类作品的节奏感的好坏是对观感有严重的影响的。《不速来客》的节奏就很不对劲。
在影片的前四十几分钟,始终只有小偷老李、“杀人犯”阎正和外卖员小马着三个人物的来回互动,剧情基本没有太大的进展,更多的还停留在对人物的背景铺垫中。观众逐渐地就会抽离出来,不再为剧情所吸引。电影所需要营造的悬疑感消失殆尽。
2. 几乎没有作用的镜头太多
因为是剧本杀式的电影,需要一步步地往回倒,去交代过去的事,以达到阶段性地揭露部分“真相”的目的。此时,影片就会重复地插入没有什么意义的人物相关的片段。
比如,在回溯外卖员小马的故事时,就是航拍的公路、跟拍骑着外卖车的小马这样的镜头,对于交代故事背景没有任何作用,只是为了提醒时间段的改变。这一组重复镜头出现多次,足以让观众反感。
其实想要达到相同的目的,可以使用其它的方式,或者设计一些更有叙事意义的镜头,但影片没有,只是机械地重复着。
还有就是对于慢镜头的运用。在老李和小马跟人贩子打斗的片段中,影片用了一系列的慢镜头,慢到连开三倍速都还是相当慢的。在剧情发展到一个小高潮的时候,这样注水、拖时间的镜头的出现显然是糟糕的。
3. 为反转而反转,故事性不强
剧本杀注重的是每一位玩家的沉浸式体验,所以剧本中对于每个角色的戏份分配会相对平均,而且剧情会比较有意思。那么放到《不速来客》中,就表现为每个人物的存在都交代得比较清楚,所以反转的剧情是可以自圆其说的,但也仅此而已。
笔者始终认为,一部这类型的电影,把故事讲好是最基本的。但这部影片显然没有做到。
在影片中,所谓的“交易”被作为悬疑点之一,大概是为了升华主题,当然也是与老李为生病的女儿去偷盗这一点相关联,它被安排为了拐卖儿童。在一些分析中,场景里的低矮板凳、供小孩玩耍的房间等细节被提出来,作为夸赞的点。但建立合理的场景不是应该的吗?
支撑一系列反转的不应该是一些本就该做好的细节,或者花大量时间去完善的人物故事背景,而是完整故事的剧情设计。
然而,若从头去整理剧情,影片的故事发展只会让人感觉很儿戏。无论是基本上毫无防备的交易双方,还是行动一点都不严谨的警方,甚至还有警察的辅助人员因为厕所门被倒下的自行车卡住无法出去,而没有给予任何帮助这种剧情出现,简直算得上相当敷衍了。
还有就是,作为重要反转之一的人物身份的反转,却没有做得足够好。所谓的“杀人犯”阎正的真实身份在剧情的后半段才逐渐揭露,但实际上在前段人物出场的时间里,他的行动和言语都足够暴露出他实际上是个什么人。
但凡多看过几部警匪、悬疑类作品的观众都能发现,甚至确定。那么,这样一部为反转而反转的影片就称得上无聊了。
《不速来客》作为一部剧本杀式的电影,故事发生的时间控制在一天之内,主要场景就是一栋破旧的筒子楼的室内。这样的时空限制,其实是有利于反转和剧情小高潮的爆发的,但同时也是一种束缚。如何找到反转所需的多线叙事和片段式回溯,与完成整个故事的讲述之间的平衡,这是值得花心思去设计的,但这部影片并没有做好。
剧本杀式的电影该如何完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是它能否成为悬疑电影中值得观看的一类的关键。毕竟优秀的悬疑类电影有很多,观众何必把时间浪费在听起来很厉害,但实际连故事都讲不好的所谓剧本杀式电影上呢?
观影感受:
花花:
看完电影之后,第一时间想到的是《罗生门》。影片当中不断的闪回赚足观众胃口,一开始时还觉得挺有趣,很新鲜。可是十分钟一次的闪回频率也让人失去耐心,悬疑不能单靠“反转”来完成,多次闪回的片段出现了许多的重复,并且不是为埋下的伏笔进行解读,在观感上大打折扣。故事不够新鲜,也很简单,个人认为支撑不起这种叙事方式。不过这部影片作为新人导演刘翔的处女座,完成度很高,值得称赞。
之瑜:
剧本杀式电影确实还是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故事反转多在叙事上还是很不错的。完成度也很高!但是太冗长导致整部电影节奏太慢!感觉像是导演为了把电影时长凑到一个半小时而强行慢节奏。总体上来说整部电影中规中矩吧。
文|何海茵
排版|郑婉华
校对|郑婉华 何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