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教授接着说,到现在为止我们讲的都是怎么样批评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一部具体的长篇小说。他就再举一个作品的例子,就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鲁迅的《狂人日记》奠定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他的重要性我们都了解,而且对鲁迅本人来讲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狂人日记》提出来的封建礼教吃人这个主题,几乎成了鲁迅后来创作几大主题当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鲁迅创作的主题
①揭示封建礼教吃人
②反映底层民众思想的愚昧
③表现知识分子精神探索的困境
封建礼教吃人构成了鲁迅后来创作的一条主线。但是陈教授在读《狂人日记》的时候,当时产生了一种困惑,这么深刻的一个主题,这么了不起的一篇新文学的奠基之作,它的深刻性怎么样得到保证?你能相信疯子狂人说的话吗?疯子狂人所说的话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作品的深刻性如何得到体现?陈教授读了许多前辈的研究成果以后,发现他们都思考过这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且努力做出了回答。
有两种思路来解决这个问题:
①狂人是革命者的形象
②狂人是个被逼疯的革命者
狂人是革命者的形象,他因为革命因此招来了封建势力的嫉恨,最后被迫害发疯了。这么一种解释,保证了作品主题的深刻性,他是革命者思想的一种表达。在封建的思想的意义就有了一种可靠的现实基础。但是这么一种解释跟鲁迅创作的实际完全不相符合。鲁迅分明告诉我们的是,他是一个神经病。
今天我看月亮感到很奇怪,是三十年以来从来没有过的。赵家的狗看我两眼,为什么?这是鲁迅作品开头所写的一个意思。它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思维跳跃、没有条理、胡思乱想的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形象,怎么可能说他是一个革命者的清醒的战士呢?不符合鲁迅作品给人的一种审美的直觉。
另外一条思路是正视狂人精神分裂的这个事实,但强调他是一个曾经的革命者。曾经的革命者遭遇了封建势力的迫害而发疯了。但是他在发疯的当中,关注革命,关注对封建礼教吃人的罪行的批判。这是既承认了他一个精神分裂患者的身份,同时也以这么一种方式解释了他其实仍然具有一种革命思想的可能性,似乎解决了狂人疯而主题深刻的这个矛盾。
但是陈教授觉得这个解释也是缺乏足够的说服力。为什么?狂人既然已经发疯了,那么发疯当中他所讲的话,哪一些部分是表达他的革命的理想?表达他清醒状态当中对封建礼教的批判。哪一些话是他的胡说八道,这个之间我们难以分别。分别不开,那么作品主题的深刻性仍然难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关于狂人形象所存在的矛盾以及。对这个矛盾的解释,大致上遵循了这两条不同的思路。其实这种思路从根源上讲,都是受制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是把狂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的形象来理解。
从现实主义的原则出发,鲁迅写了一个疯子,一个狂人,狂人的典型是精神分裂者患者的一种共同的本性的表现。按照这个原则来解释,作品深刻的意义的确是难以得到充分的阐释。但是我们以前相当长一个时期中间独尊现实主义。学者只能根据现实主义的原则来进行思考,限制了他们探索的范围以及对作品认识的深度。
当时陈教授产生这个疑问以后,发现应该探索一种新的解释方式,来解决《狂人日记》主题的深刻性,以及它承载这个主题表达的狂人这个形象,这个承载者发疯的现实,这两者之间的不协调或者说矛盾。来解决这个矛盾,怎么办?这是我们顶层设计是要考虑好的。发现问题,怎么样把这个问题提得恰到好处?能够回答以前研究当中遗留下来的问题,同时又对作品做出一个恰如其分的解释,至少让人能够接受。作为一种说法,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当时他就想到作品结构方面的特点,他后来就写了一篇文章《狂人日记》的结构艺术,他的意思就是狂人日记的格式的特点,鲁迅自己讲,他跟果戈里的同名小说相比,忧愤更深而格式又有自己的特点。它的格式的特点在什么?它采用了双重结构,是表层结构跟深层结构两者之间的一种巧妙的配合,造成了鲁迅现在《狂人日记》这么一种特别的艺术风格。
《狂人日记》的表里结构
表层结构:狂人的形象
深层结构:鲁迅自己的思想
表层结构是鲁迅学医,他了解精神病患者的这种思维特点。运用这方面的知识,他有意把狂人写成一个思维跳跃没有逻辑性,胡思乱想这么一个人。那么一个前言不搭后语的这么一种语言,就构成了一种表层结构,他所塑造起来的是一个精神病患者狂人的形象。
在鲁迅在表层结构当中塑造这个形象,同时又密切联系了它一个深层结构。而深层结构表达的意义,是鲁迅自己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一种认识。鲁迅曾经讲过偶阅《通鉴》,《通鉴》是一部历史著作,偶尔翻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中国人还是吃人的民族,因此他创作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作为对《新青年》编者钱玄同约稿的回复,发表在《新青年》上,中国人尚是吃人民族,封建礼教具有吃人的本性,是鲁迅自己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独到的发现。他在狂人这个形象的表层结构深处,他要表达一种深刻的认识,这构成了《狂人日记》的深层结构。表层结构跟深层结构之间相互又保持了一种定向的暗示诱导的一种联系。使人们能够从表层结构当中,按照鲁迅有意的安排,自觉的引向对深层结构的理解,发现鲁迅这部作品深刻的意蕴以及宏大的主题。
这两层结构怎么样保持一种有机的密切的联系呢?举个例子:比如作品开端的部分,狂人走在街上,背后跟着一群人在起哄。狂人就感觉到奇怪,这些人怎么跟我过不去啊?他想来想去想到了很久以前,他曾经踩了一脚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显然是一个封建势力的象征,踩了他一脚得罪了这封建的势力,所以他们跟我过不去。
但是他马上又感觉到奇怪,跟在后面看的还有孩子啊,这些孩子在那个时候还没有出生。他们跟我过不去干什么呢?他想啊想终于又想清楚了。那一定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个描写在表层结构上反映的是一个狂人的胡思乱想。因为大家知道,后面跟着起哄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甚至现在的城市都还依稀存在的一种社会的习俗。大家起哄啊,没有其他的娱乐,看到疯子在前面走,大家在背后起哄有趣,是一种很恶劣的风俗的一种体现。
但是狂人突然又联想起他们跟我过不去,显然是他过于荒唐的联想。但是问题是这种荒唐联想的背后,的确又表现了鲁迅自己非常深刻的思考。他表现了鲁迅自己意识到的封建观念传播的一种方式,口口相传,娘老子教的,一代一代的遗传下来,这是封建观念封建的舆论传播的一种特点。所以鲁迅在表层结构当中所展现的狂人的胡思乱想背后却隐藏着一种深刻的发现。就是封建舆论对人造成一种强大的压力,而且又有一种口口相传延绵不绝的那么一种特点。
表层结构跟深层结构之间不是保持了一种定向暗示的关系。从狂人的荒唐联想当中我们不是发现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吗?
再举个例子。《狂人日记》接下来写的是大哥请了一个医生给狂人看病,医生走之前偷偷给大哥讲赶快吃。狂人听见以后勃然大怒,当面揭穿大哥的把戏,大哥,原来你也参与到吃人的行列当中来了,你也想吃我。这很显然狂人是一种荒唐的联想。大家很清楚,医生跟大哥讲赶快吃,是因为他病得不轻,你赶快把药抓来以后,让他服下去。但是狂人听了半句话就联想到大哥同样参与到吃人的行列当中阴谋当中。很荒唐,但荒唐的背后反应了。
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点,就是父权制文化。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亲对于儿子具有至高无上的主宰权利。当父亲不在的时候,长子抵父,扮演父亲的角色,掌握了生杀予夺的这个权利。狂人荒唐的言语当中,其实揭露的是封建伦理关系这么一种残酷的现实。中国封建时代往往把家庭塑造成温情脉脉,父慈子孝。但是狂人这个语言就彻底撕破了这么一种假面,展现了血淋淋的一种事实。
表层结构跟深层结构之间又存在一种定向的联系。作品的最后写道,狂人突然意识到大哥参与吃人,那是不是妹子死的时候也是大哥谋杀的?想到这他马上不寒而栗,他马上想到自己也曾经可能参与了吃人的行列。因为大哥当家,妹子死了,他说不定就把妹子的肉掺和到菜里面,他在无意当中也参与到吃人的阴谋当中去。鲁迅这样写,很显然表现了狂人荒唐的一种联想,但是荒唐联想背后又包含了一种深刻的意义,这种深刻性可以说达到了当时时代的高度。它的意义在哪里?在于狂人对封建礼教的批判达到了一种自我批判的高度。
我们中国人做事往往是控诉别人对自己的迫害,很少意识到自己对社会悲剧所承担的责任,而狂人就不一样,他意识到自己也可能参与到吃人的行列当中去了。这种反思与批判就达到了一个时代的高度。从批判封建舆论到揭露封建家庭吃人的秘密,最后反思到我自己可能也参与到吃人。我对中国五千年文化它的罪责也应该承担一份责任。这种反思达到一个高度,而且前后连贯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一直最后指向作品的结尾,救救孩子。每个人都参与吃人,那么希望有没有吃人的孩子诞生,救救孩子归结到作品最后的一个主题上面去。
表面《狂人日记》写的是狂人的胡思乱想,展现是一个疯子的形象。但是它的深层结构是鲁迅自己对历史与文化的一种意义的认识,而且有种内在的逻辑力量,展现了一个深刻的主题。这么一种解释,至少也有助于加深我们对《狂人日记》这篇小说的理解,从某种角度讲,可以弥合它的深刻的主题,与主题的承载者疯子的身份之间的一种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就是表层结构是狂人的形象,深层结构是鲁迅自己对文化的一种批判,两者之间又有一种定向的暗示关系。让我们读者可以从表层结构入手,把握住深层结构鲁迅自己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