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如果说走过的是人生,路过的是风景。那么旅途中踏下的足迹便成了历练和成长中不可抹去的经验和风生。
对于出生在80年代末 90年代初的我们这一批“90后”(20世纪90年代 1990-1999年。)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
有记忆以来,但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97年香港回归的祖国的消息,是从日历海报上了解的。2003年的非典病毒,2008年,汶川地震。2008年北京奥运会。2020年,新冠病毒。
在教育方面,开始实施的九年义务教育。可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一种记忆。
童年的记忆是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夏日炎炎。
没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稻花香。却也是“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妙悦耳。
没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荷花🪷,却也是“早有蜻蜓立上头”的雨后场景。
夏日的晚风,在巨大的白杨树的拂动中,夜晚变得阵阵微凉。漫天的星辰成了记忆中最耀眼的光芒。漫步星辰压星河”“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时而流星划过夜空,成了儿时似懂非懂的神奇科技。夜空中星座的构成成了奇思妙想的思索。“北斗七星”“牛郎织女星”成了记忆最深刻的奥妙。
和家人讨论起,“九天圆月,圆月又中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月亮上是否有“吴刚和嫦娥、玉兔”的儿时疑惑。
夜晚夏日的乘凉,大人们在街道旁乘凉且谈!谈论下一个日子的规划和日程。尽管他们经历了风风雨雨,却从不曾放弃。相比起年幼成群结队的小伙伴们拿着袋子一起捕捉“一种打着灯会飞的神奇物种”萤火虫的我们。多了些生活的责任。
回到家中放入蚊帐中,关上灯。萤火虫的光和欢笑的童声。永远定格在了那个夏天。
时而还可以见到树枝上的猫头鹰🦉,和每到第二天有客人来家中做客,都会有喜鹊提前一天在家中的高大白杨树上报喜的“通讯方式”是那么的准确。
如果说生活有“演绎”,对于孩时的我们来说。逃避计划生育的检查,躲进家附近的窑洞,通知躲进窑洞的亲戚和家人,检查人员已走,成了久久好奇和懵懂无知的感慨。
一出家门就可以看到一座山,和桃花园。是儿时逃避想走出的地方。却成了而今最向往和憧憬,回不去的最美妙的场景和景色。原来成年人的疲惫不堪和最后的憧憬是回不去的曾经。“九皋雄起在伊洲,鹤唳声声天下秋”。九皋山。魔钟山。两山相对,宛如两条相对的游龙。下过雨之后的山顶,会有浮云盘在上面,像一幅仙境图。用桃花源记中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形容当时的美也不为过。
小小的身体站在井边用“辘辘磅”,打水。(有井绳、体形支架、水桶)从最开始的害怕要两个人一左一右一起辅助打水一次的历练。到第二次就一个人,中间也许有桶掉到井里的惊恐事例。再到慢慢的一个人可以提到满满的水,并打到水缸满为止的成长。
每一个小小的我们,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在成长中得而复失,失而复得。满足与缺失,最后慢慢的在理解中理解,在体验中理解。在理解中体验。双向中学会“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