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片段:
前面提到,要真正快速学习,不是一上来就求快,而是先放慢,练内功。内功的基础,便是反思。
反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可是我们的教育中对这一能力的训练却非常欠缺。我们知道,如果想要成为一个肌肉男,那么就要坚持不断地进行力量训练。与此类似,如果想训练思想的肌肉,让自己看问题深刻而准确,要坚持的基础训练之一便是反思。然而,由于我们的教育经历中缺少“反思”这一重要能力的训练,我们大多数人常常把总结当成了反思。
反思不是总结,至少两者的重点非常不同。总结是对结果的好坏进行分析;而反思是对产生结果的原因进行分析。或者,换个说法:反思的实质是对假设进行校正。
从应用的角度看:
做事的顺序:做出假设一→采取行动一→产生结果
反思的顺序:观察结果(现象)一→研究原先假设一一反思校正假设
【拆书家讲解引导】:
[WHAT]
我们看到做事的顺序是,提出假设→采取行动→产生结果。假设可以理解为我们对事件最初的判断决策。如果结果出现问题,我们需要对一开始的假设进行反思,通过校正假设,从而改变结果。
[WHY]
刚才我们说,假设是我们对事件的判断决策。而我们的判断决策又受到我们思维习惯或者认知的影响。
认知/思维习惯→假设→行为→结果
(一般的做法)
比如遇到批评,很多人的思维惯性会认为自己受到了攻击,于是想要反驳对方。或者抱着一个错误的认知而不自知,比如现在还有销售认为只要把产品说得天花乱坠就能卖出去,而不懂的客户思维。
(不这么做的坏处)
如果这种不好的思维习惯或者认知影响着我们做出错误的假设,行动就会跟着出问题,自然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说不定你因此失去一次晋升的机会,错过一笔500万的订单呢。
所以通过反思假设,能够帮助我们发现认知上的偏差,思维上的错误,从而摆脱旧的行为模式,让我们做得更好。
细化行动步骤:
[HOW]
具体如何反思呢?我把反思的三个步骤,观察结果(现象)一一研究原先假设一一反思校正假设
细分为五个步骤,方便做更深入的思考。
1.描述客观事件。怎么描述,你可以试试用事件+情绪+影响这种形式
事件:比如昨天下午我和朋友约了晚上去她家办点事。结果我去了,她出门了。那我只得先回家。
情绪:我情绪当然有些郁闷了,生自己的气,气自己没有提前打招呼,不重视自己的时间。
影响:我需要重新去一趟,浪费时间。
2.思考原先的假设。
①描述原先的假设。我以为她说晚上有空的,约好了,一定会在家。
②思考假设的依据。其实我的假设是基于自己做事习惯,约了别人来,我会在家等。
3.反思校正假设。
①反思假设的错误或不足。假设来自自己的习惯,没有把对方考虑进去,出现了疏漏。
②校正假设。只要涉及到别人,就增加了不可控因素,需要对事情提前做好确认。通过反思,我还意识到,自己还是不够重视自己的时间,这点需要改进。
【适用边界】
反思适用于学习,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适合想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人。你可以反思自己某个不好行为,某种糟糕的心情,或者某个消极的想法等等。你可以自己一个人反思,也可以请他人帮忙反思。
如果觉得自己做得都挺好的,当然用不着反思了。如果别人觉得自己做得挺好的,也请不要逼着人家去反思。
而且不是每一次反思,就一定能找出更深层的问题,因为反思也要靠平时多思考,多练习的。
【预防异议】
可能有小伙伴会说:又没有什么大事,生活中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值得这么认真吗?
说得没错。生活中哪来那么多大事呢?
不过大家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从这里可以看到小事的力量。
我们很多的行为或者思维形成了惯性,只是没有去觉察,而通过反思就可以慢慢修正不好的行为习惯,让我们获得提升,变得更优秀。
我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让大家对反思有更好的体会。
1.描述客观问题:这个月我和小伙伴们共读张萌的《人生效率手册》,我当时买到书,粗略地翻看了前面几页,发现一处地方讲“你究竟是要做一个庸庸碌碌、毫不起眼的庸俗之辈,还是要做一个人人钦佩、显赫荣耀的成功者?我相信无论是谁来回答这个问题,他肯定都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我非常不认同她的这种成功论,选择不读她这本书。
情绪:当时我情绪有点激动,还有点愤怒。心里想,“切,你的意思是普通人,平凡人不配谈成功了,这么功利,你的书我不要看。”
影响:于是我向群主提出退群,不想实践这书上的内容,这让群里的气氛都尴尬起来。
2.思考原先的假设。
①描述原先的假设:我认为这本书,这个作者太功利了,人非要飞黄腾达了才算成功吗?
②假设的依据:我个人认为普通人,平凡人默默做好一件事,也是一种成功,不一定非要显赫荣耀才算。
3.反思校正假设。
①反思假设的错误或不足:对作者成功论的抵触,让我没有看到全部,就轻易下决段。如果我内心对成功真正嗤之以鼻,淡泊名利,那ok,没问题的,不看就不看,但我不需要反应这么激烈。可我自己其实还没能做到真正的洒脱,我的过激行为大部分原因还是来自对自己庸庸碌碌的一种失望情绪的掩饰。
②校正假设。观点没有对错,我完全可以不认同。但不妨碍我去多了解一种成功的方法和途径。
通过这次反思,我又认识到自己的一些不足,当下决定接受自己这种思维上的问题。我继续参与了共读,最近还买了张萌的效率手册,用她的方法践行时间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