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月奇潭:回不去的乡愁

乡愁,不一定离开故土。

归来,乡愁依旧缠心头。

我村甚小,三十几户人家,不到两百人的小村。

此句开头很像小曾爷爷回忆录里的开头。

村名叫古潭,也叫古坛。潭,可能是因为村前河里有个深潭的缘故,为此总是让人想起李白诗句里的桃花潭。坛,也有说是整个村的形状,犹如一口坛,俗话说坛里人,那是骂人躲在坛子里没见识。

小曾爷爷什么时候离家出去的,我当然不知道。总之是在民国某年出去了再没回过家乡。有说是上了黄埔就没再回来。后来他的大哥,我的曾爷爷想办法给他送到日本留学,当时我的曾爷爷心远大学未毕业(今天的南昌心远中学),被家人临时安排到上海打理家里的茶庄,顺便在上海警备司令部谋了个职位。当时留学日本的还有同乡朱云影。朱云影儒林乡(民国时的叫法)柏林村人,不大的村子,有着德国首都的大名号,朱云影是位学者,抗日战争期间写过一篇文章《日本必亡论》,可见国民党内也不乏远见卓识之人,后来随着蒋去了台湾,做大学的历史系主任。两人是否相识我不敢猜测,但二位都是近代偏僻乡野走出来的读书人。老一辈的乡邻至今都津津乐道。

我与小曾爷爷有相同的经历,一样离开过家乡,在外从军十几年,只不过最后我选择了归来。

2018年从部队转业之后,我没有选择长沙也没有选择襄阳,而是回到这不算几线的小城市。回来之前,我做好了收入减少的心理准备。我想,工资再低,别个能活,我也没问题。

以前,看过一篇社会调查,讲的大概是小地方大多是家族盘根交错,最是讲究人际关系。正常上趟医院都得找人托关系。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然而,这种不找人不踏实的心理,估计除了几个超大城市外之外,比如广州上海深圳,其它地方也差不多。无论落脚哪个城市,都有一个适应过程。

古时,不论你在外是发达或是落魄,总之你可以回来,家里有田有山有地。最荣幸的莫过于那些在外当官的出息人,退休后荣归故里,开私塾教学业,为乡里培养人才,留得好名声。

现如今,一旦户口出了村,你连村民都不是了。严格意义上讲,你回村不叫回家,是回父母家探亲。近日,有人高兴地告诉我,村里今年搞新农村建设了。我陷入久久思考,新农村建设我村终于赶上了末班车。要知道,村子是乡里中学所在地啊,其它乡镇中学基本都在乡政府所在地,我们这里是个例外。我不知道,我是应该为之高兴还是为之怎么。

乡村本已凋敝,所以才有了中央的振兴乡村计划。如何振兴?这是一缕魂牵梦绕的新乡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