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望洞庭》:水墨画卷中的湖光山色与诗意哲思

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题解

《望洞庭》创作于长庆四年(824 年)秋,刘禹锡转任和州刺史,在赴任途中经过洞庭湖。洞庭湖作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其壮阔的景色与悠久的文化底蕴,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刘禹锡在观赏了洞庭湖的美景后,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千古佳作,以描绘其眼中的洞庭奇景。

逐句赏析

“湖光秋月两相和”

诗的开篇,描绘了一幅和谐美妙的画面。“湖光”,即湖水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的光芒,“秋月”则点明时间为秋天的夜晚,明月高悬。“两相和”将湖光与秋月融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宁静、柔和的氛围。湖水波光粼粼,月光皎洁,二者相互辉映,相得益彰,仿佛大自然巧妙调配的一幅画卷,展现出洞庭秋夜的静谧与美好。

“潭面无风镜未磨”

此句进一步描写湖面的状态。“潭面无风”表明湖面风平浪静,没有一丝波澜。“镜未磨”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平静的湖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铜镜。古代的铜镜需打磨后才会光滑明亮,这里以“未磨”之镜形容湖面,不仅突出了湖面的平静,还赋予其一种朦胧的美感,仿佛给洞庭湖蒙上了一层薄纱,使其更具神秘韵味。

“遥望洞庭山水翠”

诗人的视角从近处的湖面转向远方的君山和洞庭湖水。远远望去,山水一片翠绿。“遥望”一词,点明了观察的距离,增添了画面的纵深感。“翠”字简洁而生动地描绘出君山郁郁葱葱的景象以及湖水碧绿的色泽,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清新之感。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一句堪称神来之笔。诗人再次运用比喻,将平静的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盘中的一颗青螺。在皎洁月光的照耀下,湖水泛着银白的光泽,恰似白银盘,而君山小巧翠绿,宛如盘中精致的青螺。此比喻不仅形象地描绘出洞庭山水的形态,还巧妙地表现出二者的比例关系,画面感十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作品特点与创意

特点

1. 比喻精妙:诗中运用了两个极为精妙的比喻,“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将湖面与山水的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使读者能够通过联想,清晰地在脑海中勾勒出洞庭美景,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2. 动静结合:前两句着重描写静态的湖面,展现出平静之美;后两句则通过“遥望”,将山水的翠绿之色引入画面,动静结合,使诗歌既有宁静的氛围,又不失生机与活力。

创意

这首诗的创意在于以独特的视角和新颖的比喻来描绘洞庭湖。以往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多侧重于其波澜壮阔的气势,而刘禹锡却另辟蹊径,抓住秋夜无风时洞庭湖平静的特点,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比喻,将其描绘成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画,展现出洞庭湖宁静、柔和的一面,为描写洞庭湖的诗词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名家评价与地位

刘禹锡的《望洞庭》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精妙绝伦的比喻,成为描写洞庭湖的经典诗作。清代文学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称赞其“赋物入妙,语意温柔”。这首诗在古代写景诗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展现了刘禹锡高超的诗歌创作技巧,也为后世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时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重读这首诗,我才知道刘禹锡原来...
    朝花夕拾_鸿雁99阅读 347评论 0 0
  • 今天学习唐·刘禹锡《望洞庭》。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
    俭是宝阅读 495评论 2 38
  • 望洞庭1 作者:刘禹锡 朝代:唐 湖光秋月两相和2,潭面无风镜未磨3。 遥望洞庭山水翠4,白银盘里一青螺5。 词...
    唯一念想阅读 1,825评论 1 0
  • 唐代: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破茧幻蝶阅读 66评论 0 0
  •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赏析 诗中描写了秋夜月光下...
    古诗新读阅读 341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