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解,每章一读。
文: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鶂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
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解:
本章内容与主旨皆与《天道》章七、章八似。
孔子谙熟《六经》,以之为“周召之迹”。老子作出区分,认为《六经》只是陈迹(连“迹”都算不上),并非“所以迹”。“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周召已是过去时,那时流传的经典不等于“那时”。
下文中,老聃稍似偏离主题,他以自然界不可更易的生育现象为例,开始谈性命之理。受到启发后,孔子明白所谓“得于道”,就是“化为人”,与造化为友,复归人的原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