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上高一的时候,当时的数学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他让我写改错本,把错题抄下来,并且要举一反三,我当时用的是白素本,印象中8毛钱一本,一个学期下来我居然用了30多本,想想那个时候自己也够刻苦的。当然我的付出是值得的,在高一升高二的那个重要学期,满分120分的成绩,我数学考了112分的好成绩,也如愿以偿到了快班。
高二新学期开始了,阴差阳错我居然和以前的数学老师岔开了,他也教快班,不过我是1班,他教2班,这件事让我苦恼了很久。
第一场数学课,一个胖乎乎的女的进来,那个是我们高二的年级组组长,我还没反应过来呢,正在发呆。被她严厉地点名批评,已经上课铃声响了,说我居然连书还没有拿出来呢。以后不许这样了。我当时纳闷,我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我,怎么会知道我的名字,还给我来什么下马威。
当然我乖乖的从书包里把数学课本拿了出来,第一节课,她给我们串思路,我听着特别吃力,以前没有被这种模式灌输过,我低着头开始做笔记,她似乎不放过我,当着全班人的面说我,所有的思路只能拿脑子跟,笔是记不过来的。你只埋头顾着记笔记,什么都学不到。
我这样反应慢半拍的人,被掐断了唯一的途径,那堂课我真的没听懂。为此我还找以前的数学老师抱怨了一通。
这个老师有个特点,就是你问她问题之前一定要思考过,她会问你对于这道题的看法是什么,你怎么想的,根据你的思路走,看你到底被那个地方卡住了。如果你什么都不想问她要被骂的。
所以,我开始习惯自己独立去思考,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在去请教她。她从来不填鸭式灌输我们知识,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发现知识。
易仁永澄老大昨天给我们开课讲《好好学习》这本书如何阅读。他说,你一定要是带脑子来的,任何问题在你没有思考之前不要向别人提问,你可以去百度,可以去书中找答案,但不能不劳而获等着别人为你思考。
一个不想着付出,只想着回报的人是不值得交往的。
那天和几个闺蜜说到婚姻,她们已经步入了婚姻,有的过得很好,有的过得不好,有的已经生娃,有的正在待产,但她们对于婚姻的理解却完完全全不一样。
有人说,婚姻就是两个人各过各的,她陪孩子玩,老公自己玩。
有人说,婚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全部是琐碎,一地鸡毛。
有人说,婚姻可甜蜜了,有人陪你吃饭,有人陪你睡觉,两个人黏着真好。
有人说,婚姻就是相互妥协,谁爱谁多一点而已。
有人说,婚姻遇到了渣男,你所有的好脾气都变了。
而对于我来说,没有进入婚姻的围城,别人说什么都是参考,每个人的活法不一样,所以没有对和错。这个东西还需要自己独立的思考,你要像小马过河亲身去尝试一下。
我们越来越多的人把思考这件事交给了别人,把做决定,风险把控交给了别人。
一个朋友小D,他娶了比他小三岁的女孩,92年的,长得挺漂亮的,她结婚前上班在中国移动公司收费点,她和同事闹矛盾了,出问题了,都是小D出面帮她解决。那个时候我们都开玩笑说,这哪里是找媳妇啊,明明是找了一个闺女。
事实就是如此,但有的人就是好命。结婚后,小D这个媳妇也是情况百出,和婆婆意见不合,和家人的关系也有点僵。
这个时候才发现宠起来的女孩还是孩子,而不是成人。一遇到问题不高兴就回娘家,找妈妈解决,一个婚姻当中父母干涉的太多了,感情太脆弱。两个人都会觉得累。两个成年人步入婚姻,有什么问题自己来解决,相互沟通,哪怕吵一架,也仅限你们两个人之间。
还有一个朋友小F,他刚离婚了,他的媳妇也小呢,才20岁出头,虽然他们已经有了一个孩子,男孩2岁。他说自己的媳妇没有主见,什么事都听她姐姐的,自己在丈母娘家不受待见,老是被人背后捅刀子,也不填好话。
这离婚的事情两个人都有责任,小F性格大大咧咧的,有点大男子主义,也是粗人一个,不太会疼媳妇。脾气还不好,老是两个人之间上不来,吵架。
一个姨叫Q姨,她是家里的老幺,自然被人宠爱。她18岁那年,城里招工,姐夫在一家市医院工作,想把她弄到医院里,那个时候办工作好办。她来了城里,发现周边的人都不认识,一下子慌张起来,说什么也不干了,于是回了家。若干年后,和她一起的那一批人都在医院站稳了脚跟,在这个城市也成了家。
Q姨什么事情都听妈妈的话,妈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后来她嫁了男人,因为某人教唆,那个男人犯了罪,她也过了一段时间的苦日子。
当你把所有的选择权交给了别人,自己成了一只提线的木偶,你想想自己的命运会成为什么样子。所以,无论什么时候一定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这个保证你在社会上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