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有各种理由不能静下心来读书,拿到这本期待已久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已经两天,今天终于“逼”自己坐下来认真阅读。
正像《中国教育报》编委记者部主任张圣华所说:“在对大师的阅读中,我遇到了无数给我以启迪和激情的好文章,它们所代表的高度让我感到惊讶,这是一个时代的教育结晶,它们根植于教育实践之中,闪耀着文化传承的智慧与人性的光芒”;“大师是一堵墙,也是一扇窗,代表着一个时期教育和教学的制高点,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在永恒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永远是我们敬仰的高度,更是我们汲取营养的不竭甘泉”。
今天读了陶行知先生这篇原载于1919年2月24日《时报•教育周刊•世界教育新思潮》第1号的这篇《教学合一》,感受很多,摘录和体悟如下:
这篇文章中讲到“教学做合一”的三个理由:
第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在这里提到了三种先生,第一种只会教书,只会拿一本书让儿童来读,记它,把那些活泼的小孩子做个书架子,先生好像是书架子的制造家,学校好像是书架子的制造厂;第二种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他所注意的中心点从书本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来了,不像从前拿学生来配书本,现在他拿书本来陪配学生,他不但是要拿书本来配学生,凡是学生需要的,他都拿来给他们;第三种先生既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读到这里,我反问自己:我是哪一种先生呢?是啊,当然第三种是我们当老师应该做的先生,陶先生告诉我们教师要教给学生解决一个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授之以渔”。从孟子的“自得”到陶先生所处时代的“自动”,我想到了我们所提倡的“自主”,要想学生自得、自动、自主,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才是我们教师教学生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学生学到这样的知识才是一生受用。
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让教的法子自然根据学生学的法子,先生就费力少而成功多,学生也就能够学了。所以怎样学就须怎样教;学得多教得多,学得少教得少;学得快教得快,学得慢教得慢。从这里看以看出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联系我们的教学实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在个性、知识水平和认知方式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学生的教学方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样才能体现“教”的有效性,更体现“学”的有效性,而学生的课堂活动对课堂的有效性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好先生应该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因为时常研究学问,就能时常找到新理。这不但是教诲丰富,学生能多得益处。这就是说,我们教师要不断学习,要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用全新的、科学的、与时代相吻合的教育思想、理念、方式、方法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才能培养出当今社会需要的具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生,教师首先要成为学习创造能力的培养者。所以当今时代要求我们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有自己的教学理论,要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短短的两页,让我对“教学合一”的理解更加深刻。总结今日阅读感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践行“教学合一”理念,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做到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学习中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