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仁篇第四」24-25
【原文】
24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24孔子说:“君子发言要慎重,行事要勤勉。”
25孔子说:“仁德并不孤立,必有天理相伴。”
【注释】
“讷”,言难也。会意字,从言,从内。表示有话在肚里。这里意同“慎重”。通常是将“讷”解作“迟钝”,颇含贬义,今不从。
“敏”,意为“勤勉”,如《礼记·中庸》中的“人道敏政”。通常将“敏”解作“敏捷、快速”,今不从。
“孤”,独也。
“邻”,近也,亲也,连也。“邻”字暗扣本篇篇首“里仁为美”的宗旨,故引申为“仁心、良知、天良、天理”。
【评析】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中的“欲”字易被忽视。这个“欲”字,充分表达了“讷于言”和“敏于行”乃是出于君子的自律而非他律。宋儒谢良佐说:“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因此,讷言敏行并不难理解。
君子“欲讷于言”,是宗于孔子主张的“信”,与儒家所主张的慎言和前两章中的“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同理;而君子欲“敏于行”,则是宗于孔子主张的“忠”,与“敬事”同理。故本章也可说是对孔子“主忠信”的一种诠释。
通常是将“讷”解释为“语言迟钝”,这很容易使人产生误解,以为孔子想让人作笨嘴拙腮、不善沟通表达的书呆子。事实上,孔子对于弟子们的言语能力是相当重视的。这由孔子将门下弟子列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便可见一斑。
语言文字是传法、弘道的工具,所谓“文以载道”。若言语能力不足,势必有碍弘法利生。因此,“讷于言”和“辩才无碍”对于君子而言,可谓“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该讷言就讷言,该利口就利口。
也就是说,所谓“讷于言”,并不是少言、不言,更不是不敢言。而是依良知、负责任、有根据地发言;不说假话、大话、空话。我们在前文中曾举过的水利专家黄万里反复谏阻三门峡建坝和三峡建坝的例子,就很好地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君子欲讷于言”。
通常是将“敏”解作“敏捷”,取其迅速快捷之意,这种解释也值得商榷。事实上,并非所有的事情都以快捷为好,中国便有“事缓则圆”的古训。一味求快,难免会失之轻忽草率。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比如,发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的Da-Yue-Jin,就对严重的物资浪费和环境破坏以及紧接着发生的Si亡人数以千万计的Da-Ji-Huang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几十年后改革开放对经济增速的过度追求,则导致了唯利是图和拜金主义的迅速泛滥。这不仅极大地毒害了世道人心,也使得自然资源和环境遭受了亘古未有的巨大破坏,可谓“天地人”俱遭荼毒。这些都是极为惨痛深刻的历史教训。可见行事并非皆以快捷为好。
事实上,“敏”应当解作“勤勉”,是对“忠”的另一种表达。做事勤勉,既不是求快,也不是怠慢。而是当快则快,当缓则缓。很显然,勤勉于事,方是“敬事”的态度。
乱世之中,君子道消,小人道长,似乎为德未必有邻。比如孔子周游列国,其道不行,德岂不孤欤?其实不然。在《论语》“八佾篇”第24章中,仪封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这就是在说孔子“德不孤”。因为孔子行道合于天理,是以“天理”为邻也。
天理即仁心,乃人所固有。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因此,仁德皆以仁心为本,是德表仁里。故“德不孤,必有邻”。其邻,即天理、仁心也。
是以夫子著书立说,有教无类。三千弟子,后世学人,皆以“天理”为邻。故不论世道治乱,君子之“欲”行善德也,皆非因有外力奥援,而实由心存天理良知也。
是故《孟子》曰:“虽千万人吾往矣!”
是故《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