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你看看我!

“妈妈,你看见我了吗?”

“我一直都能看见你啊。”

“没有,你看不见我。我们在两个不同的时空里。我很孤独,我很害怕。”

 上面的对话是我杜撰的。但却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孩子内心的真实写照。也许你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也许孩子本身也意识不到这一点。你只是感到焦虑,他只是感到难过。

你焦虑的是你的孩子总比不上“别人家的孩子”。没几样能拿得出手的特长,比如绘画、比如羽毛球。更不用说英语等级和奥数杯赛了。你多想让他成绩名列前茅,杯赛拿个二三等奖啊。就是不知道从何下手,怎么这孩子就一点都不求上进呢。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呢?

孩子很难过,不知道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为什么爸爸妈妈每天对我说的话只有该做作业了,该背英语了,该做奥数了。欢呼雀跃不对,因为妈妈说太吵了;沉默寡言也不对,因为爸爸说太内向了。怎么做才是对的?问题到底处在哪儿呢?

问题出在哪儿呢?因为我们看不见孩子的存在。我们看见的是“预想”中的孩子,是被社会价值体系调教过的大脑预想出来的孩子的样子

所以,当孩子出现与预想不符合的行为时,我们的大脑就判定这孩子“有问题”,需要纠正。于是,我们不断地“纠正”孩子的行为,“教育”他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去做。因为那才是“正确的做法”。

但是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生命体的复杂程度不能用简单的if-else行为准则去规范。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各种意外。面对种种与“预想”不符的情况,我们就焦虑了。

晚上10点,当你推开房间的门,看到伏案作业的孩子、凌乱的书桌和满床的纸片。第一反应会对孩子说什么?

“写得这么晚,累了吧。”

“看你的房间乱的,你就不能好好收拾一下吗?”

我猜大多数家长会说第二个吧。很多情况下,我们都忽视了孩子存在的当下,直接看到一个或多个需要被纠正的问题。虽然每天生活在一起,但是孩子总觉得游离在外。因为我们与孩子的心失去了联结。爱,没有流动起来。

一个生命怎样感知到自己的存在?是生活中的不同体验及在体验中产生的不同心情。每次与孩子交流,我们能否放下所有的预期和目的,单纯的去体验孩子当下的情感。能够“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看见孩子,即与孩子的情感产生共振。与孩子产生爱的联结。

回到孩子降生的那一刻,你的眼睛里是不是看到的一切都是美好。他笑了,你对他微笑;他哭了,你抱起他。那时的孩子从父母深情的目光里找到自己的存在感。现在,孩子依然需要我们能看见他,从父母单纯不带标签的目光中寻找自己的存在。

所以,孩子并没有问题。而我们要做的是能看见真实的孩子。在得到充足的爱和允许之后,孩子们会自发、自然地形成美好的品格。

看见,才是真正的爱。

推荐李雪老师的书:《当我遇见一个人》,与大家共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想诉说,你想倾听吗? 我多想告诉你 我还有许多能量 可又是何种东西将我压抑。 我多想告诉你 我本可以 可有时的迷...
    URNOTBob阅读 185评论 0 0
  • 很多人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活着:穿漂亮衣服,因为男朋友喜欢;考名牌大学,因为爸妈的要求;进有名的企业,因为那是他人的向...
    Miss水儿阅读 355评论 2 3
  • 原文地址:LoveDev 装饰模式(Decorator Pattern):也可以称为包装模式(Wrapper Pa...
    KevinLive阅读 647评论 1 2